我是老陈第二次念初三时的同班同学,为什么说是第二次?因为他初一到初三每一级都念两年,别人六年高中毕业,他则用六年时间来完成他初中学历。在完成初中统考后,老陈找了车厂谋了一个学徒开始了修车技师的职业生涯,踏踏实实的做了二三十年。
成家立业后为了应付庞大的生活开支,住在新村非法木屋的老陈和妻子继承了岳父经营了数十年的晚报摊位,在修车厂下班后赶回家梳洗就开档卖报纸,老婆负责顾档口,他自己则骑摩哆在附近的咖啡店、夜市、吊花场等地兜售晚报,一直要到晚上十点多收摊之后才带著妻子儿女吃晚餐。
七八年前,大女儿到准备报卖小学的年级,本以为在华人新村生活的老陈一家会把孩子送到华文小学,但他却将孩子送到以马来文为授课媒介的国小。“华小很贵,各种费用很多,还有一堆活动、补习,家长和孩子负担很大,我没有本事让女儿去华小,还是国小比较便宜也简单,而且国小也可以上华文课,这样就够了。”在报摊旁边的嘛嘛档,跟我喝茶的老陈这么说著他的决定。
从老陈的求学经历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看到了华文教育在过去三四十年来的转变,从过去贫穷华人子求学的选择,到今天害怕无法负担,转投国小的奇怪结果,这也让我在思考为什么华文教育发展至今,会让华人觉得自己及孩子无法承担华小的一切而选择国小?
华文教育的起始点是为了启迪民智,当初我们的先贤为了改变华人的困境而开办各种学校,希望透过教育提升华人的生活与地位,并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中念书是有钱人的权力这种困境,无奈兜兜转转的,竟然又走回有钱人才能念华校的窘境。
在最近的华小毕业典礼收费以及募款卡的争议中,有一种傲慢的论述认为华小就是需要被大家照顾,如果大家都不愿意配合学校的要求,那华小就无法经营,整个华社都是受害者,这种说法犹如道德绑架,更让大家对华校产生离心。
学校经营
我们当然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船,但却也不能不正视一些别有居心人士透过爱华教、为学校的这种论述来情绪勒索华社与家长,利用发展教育之名来阻挡所有的质疑和挑战,只要多问几句就是搞事,将问题摊开就是破坏华教发展。
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像老陈这样的家长,即使自己是华校生,却因为各种考量而静静的选择让孩子到国小,这可谓是华教发展最悲哀的情况。
回归问题本身,学校经营确实有困难这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我也相信家长、社会大众都不会回避华校所面对的问题,这是数十年来的华人社会基本共识,但组织工作者不能够要钱的时候,就大家都是华人为华教,面对挑战和问题的时候就是标签和谩骂,质疑相关人士的身份和立场,这也就是今天华文教育越来越离地的根本原因。
希望接下来的华文学校组织工作者,不管是家教协会、董事会还是校友会,都应该重新反思学校经营发展的路线和问题,将钱花在刀口上,华校有著各种国小没有,如精明教室之类的先进设备,也主办各种比其他源流学校更多的加强课程、校外活动,只是设备先进就是好吗?活动多就是优秀吗?校方其实应该好好去研究探讨这些设备、课程到底是否值回票价?还是只是好看有面子?
如果没有预期中的效用,是不是可以回归塑造单纯的校园教学环境,并继续保持及传承中华文化,让华人子弟不会觉得华校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华文教育才能够在这个土地上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