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bengawan solo)、《星星索》(sing sing so,另一译名为船歌)早在数十年前已经译成中文并广为流传。许多人知晓这两首曲子来自印尼之后,莫不感到惊讶,惊叹原来印尼也能出现如此优美的旋律。从这点说明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最能够打破隔阂的一种艺术表演。
盘点一下,近十几年来已有中文流行歌曲在马来流行音乐大受欢迎的例子。例如马来西亚华裔作曲家汤小康以一首《情非得已》走红中澳港台中文流行乐坛,很快的这首曲子也被译成“Ku juga mencintai mu”而走红马来社会。
另外,中国歌大壮唱红《我们不一样》这首歌是大家熟悉另一个的案例。有马来歌手在沙巴斗湖机场直接演译这手歌的马来语版。更早之前,周传雄的《黄昏》这首曲子,已有马来歌手填上马来歌词直接发片。现有马来流行音乐还有许多好作品,如果谱上中文歌曲,相信一定会大放异彩。
马西亚歌手在亚洲流行乐坛的闯出名堂的例子可不少,例如巷子猫(Alleycats)1970年代在香港红遍半边天。在亚洲中文流行大赛更勇夺冠军的茜拉。会说中文的马来歌手菲道尔(Firdhaus)创作许多广受欢迎的华语歌曲。他们不仅仅为国家带来荣誉,更重要的他们用跨族群语言的演绎方式,正好展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现像。
政府大可利用跨年、国庆等节庆来开办演唱会。如果台上在弹奏一首歌,却有两组歌手用华语和国语轮翻演唱,台下各种族观众齐声合唱,大家沉浸在欢愉的气氛当中,这样的画面令人期待。这是马来西亚特有的景象,也是马来西亚引以为傲的族群融合表现之一。
开明的政府应该营造这样的表演机会,借由音乐表现来促进族群融和的契机。让这类表演成为普天同庆的年度盛典,甚至可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的卖点。
大团结政府应当把握能够促进族群团结的元素,跨族群的大型活动民间可能做不来,或者有想法却担心投入巨额成本没经济效益而不敢尝试。这种能促进族群和谐的流行艺术表演类工作应当由政府主导,尤其青体部和文化部更应担当多一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