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尊尼特普,一个大男人,向全世界说你自己是家暴受害者,看看有多少人会相信你?”
当尊尼特普的代表律师在庭上播放这么一段录音时,相信很多人都会非常惊讶。也因此,这段录音让过去五年因家暴妻子而备受骂名的他扭转舆论劣势。
尽管男星尊尼特普控告前妻安珀赫德的诽谤案仍在持续中,谁是谁非仍未有定论,但这段关键性录音确实点出一个真实存在却因性别刻板印象而一直被忽视的问题。
掌管槟州妇女与家庭、性别包容、非伊斯兰的行政议员章瑛曾透露,家暴不分性别,约有20%家暴受害者为男性。她举例说,自己曾接获一宗案例,一名妇女前来投报指丈夫失踪,后来丈夫带著女儿来见她们,才知道是妻子对丈夫施暴,导致丈夫离家出走,到女儿家居住。
其实,全球很多国家的数据也显示,被家暴者约有20%至30%男性。一项于201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犯罪调查数据甚至显示,约有16至59岁的成人在过去一年经历过家暴,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受害者为男性!
香港网媒CUP在一篇题为《家暴的死角:沉默的男性受害者》文中提到,这数字仅反映一小部分,因为还有更多仍在哑忍的丈夫及寻求支援却被拒于门外的男性,也因为社会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构成了家暴问题的死角。
BBC新闻网在《揭开施暴女子真相:一位英国家暴受害男的故事》里,整理报导了英国首名因实施家暴而被判刑的女性乔丹之男友阿历克斯。从最初几个月的热恋,到后来接管男友的社交媒体账户、不然他吃饱、情绪勒索,再到精神和心理虐待,甚至是升级到肢体暴力才揭穿此案。
男女差异
为何男性被家暴会成为家暴问题的死角呢?由于男女身体上存在的先天差异和性别力量差异,所以大多数的我们都会预设假定男性肯定是施暴者,女性则是受害者。惟,这不是必然。事实上,男性也可能是家暴受害者,除了承受肢体暴力而不反抗外,也可能承受语言暴力、经济暴力或精神暴力等。
早在2004年,德国联邦家庭事务部进行的一项试验性研究显示,该国每六名男子中就有一名男子称曾被妻子推搡过,有10%的人表示被伴侣轻轻扇过耳光或是“踢得很痛”,或者被扔过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更为常见的是精神暴力,伴侣因为嫉妒要求男方与某人断绝来往, 控制或羞辱男方。
我曾在《男人哭吧不是罪》提到,约定俗成的家庭和社会教育,都对男性从小设下“坚强不示弱”的期待,不仅阻止男性承认自身情绪,也阻碍了他们的情感发展。也因此,男性经常不自觉自己面对家暴,也容易陷入难看见、难开口和难求助的窘境。
这种三难窘境并非空口说白话。贝茨的研究证实,“在电视和喜剧中,对男性的暴力变成一种幽默的工具。女人对男人的暴力我们可以当作笑话看,但这造成的后果是,男性会更不敢寻求帮助,原因包括,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的遭遇。”
换言之,男性除了面对三难窘境,更可能被其他人调侃、奚落和取笑。尤其是在长期的性别刻板印像下,男性就被认为是相对强硬的那一方,被家暴的男性除了要突破个人心理关卡外,还要承受外界的歧视眼光,面对二度或三度伤害。
任何形式的家暴都应该被谴责,这无关受害者和施暴者的性别、背景与肤色。家暴绝非不可外扬的家丑,而沉默和忽视只是另一种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