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马侃侃而谈的“筷子论”将矛头指向华社,并强行给华社套上难以融入马来西亚社会的标签,顿时掀起了千层浪。遥想第十四届大选前,救国者光环加身,不少国人也一度认为他是能够引领国家突破旧有框架,给人民带来新希望。
奈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还是我们所熟识的敦马,再作冯妇之后以首相之尊出席一个充斥种族主义元素的马来人尊严大会。与会者是否需事先审己度人并率先垂范,才有资格提及尊严与尊重呢?显而易见,敦马并没有,否则就不会拿筷子大做文章。
吃得是福,华人最讲究吃,就连对话开场白通常都是“你吃饱了吗?”由此可见,在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中,作为进餐工具的筷子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如香港美食家蔡澜所写的“除了筷子,皆可放下”。
政治家与政棍最大的区分在于前者鞠躬尽瘁为国为民举凡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者先己后国利益为先但凡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身利益机关算尽。纵观过往的记录,操弄敏感性课题,就是诸如他这类般政客惯用伎俩,并赖以生存的养分。当脑袋空空无法以惠民利国的政策吸引人民的支持,唯有将焦点转向种族、宗教、文化,甚至生活习惯并加以炒作。
可悲的是,种族政治的枷锁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但在政客蓄意操弄的情况下,非但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变成愈加难以摆脱的紧箍咒。这也就是为何国家各大领域的发展裹足不前,找不回昔日亚洲四小虎的辉煌,还被其他国家迎头赶上,甚至抛离数条街之远。
多一点包容、多一点体谅、多一点尊重,是多元社会所应该奉行的。没有人会质疑他人进餐的方式,不管是用双手、刀叉,还是筷子,也不会去介入他人的日常活动、穿著服装、饮食习惯等,毕竟中庸不是靠嘴巴喊口号,而是必须身体力行去实践。
一位前首相至今依然企图靠著自己闭塞的种族主义思维兴风作浪,另一名前首相则被上诉庭驳回其涉及SRC公司4200万令吉资金舞弊案的上诉申请,更被法官直批其犯罪行为乃“国家之耻”。
难道这就是高高在上政治人物们口中的爱国举动吗?比之于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华小,哪个更有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