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马来西亚的政党竞选形式都是以联盟为主,从独立前的地方选举巫统与马华的合作,萌生出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的三党联盟,再延伸到国阵成立;在野党方面,也不断的探讨合作,以连成一线,试图以一对一模式与执政党对垒。在大选之前,朝野政党都会进行不同的协商与讨论,让选区能够避开多角战,以增加本身的胜算。
但在2018年大选后,一党独大的巫统失去原本的优势,接著在喜来登事件后,朝野政党的势力重新洗牌。国阵、国盟和希盟,各据一方,而伊党则与巫统有“全民共识”的联盟之际,也是国盟的一份子,这导致过去联盟的界限变得模糊,也繁衍出新的合作模式,各方都在重新适应新的政治局面。
过去,在大选之前,各政党都会因为议席分配有所争吵,无论是国阵还是希盟。虽然国阵表面上的争议较少,这主要是巫统是以老大的模式,压制了下来。但509后,巫统失去独大的能力,加上国盟的诞生,开启了多党竞争局面,如去年沙巴选举为例,就成三股主要势力的竞争。
不过,此次马六甲的州选,会否有别于沙巴选举的模式?马六甲是否更具有多党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此次马六甲州选举能观察过去传统模式的联盟合作,是否有突破的可能,尤其在喜来登行动后,各政党在传统选区的支持率,会否因联盟组合的变化而改变。
过去一年,有太多不同单位的民调显示,某个联盟或是某个政党获得大部分民众的支持,但这都只限于数字民调;而选举才是能够真正反映民众对于政府,各政党的支持率。特别是以马来政党为主的巫统与土团党,是否能够在这次的选举中,增加彼此在下届大选的筹码,以及实际了解彼此的政治版图。
小题:外州选民动向
同样,对于新成立的政党或要从沙巴过渡来西马半岛的政党,是否能借由马六甲选举打下基础,试图在不同政治版图上插旗子。
当然,马六甲选举与沙巴选举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地方政治因素之外,还有确诊人数的下降以及施打疫苗形成的群体免疫,让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效果;另一个关键点,在于马六甲选举是否能吸引外州选民返乡投票,以及本地民众是否对政党政治保持热诚。
马六甲选举当然不能作为第15届大选的指标,或是代表全国民众对于某个政党的支持,但是可以从部分的民众选项,重新了解经历喜来登事件以及更换首相后,民众对于政党政治的热诚与期望。尤其在面对政党政治重组的情况之下,在高喊穆斯林团结,反对党的纠纷之下,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政治危机。
或许,各政党或联盟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选举形式,不在选前进行任何结盟,反而让各政党各自努力后,谁能够胜出,哪个政党拥有足够的议席进行各政党的谈判,组成非传统模式的执政联盟。
日后的政治局面,未必像过去的一对一模式,反而在多政党竞争之下,这更有利于政党政治的发展,走出传统模式的困境,或许在选民方面,会认为这将会变成很乱又复杂的选举,但是这依然是在乱中有秩进行,只不过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