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6月1日开始的全面行动管制,交通部在5月25日,以减少群聚为由,开始调整所有公共交通服务,减少趟次和将载客量限制在原载客量的一半。
自从管制以来,乘搭公共交通的乘客面对的是趟次减少,车厢越来越拥挤的情况。6月1日和3日共有2名乘客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证实确诊新冠并乘搭了公共交通工具,而照片上看到的依然是拥挤不堪的车厢。这无疑暴露了,我国公共交通系统长期来面对的问题:除了不准时,在疫情前列车趟次已不足,如今疫情下还要减少趟次,只能维持一半的载客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缺乏妥善的公共交通规划,导致了马来西亚公共交通的列车数目不足,所以趟次没办法增加。虽然公共交通路线不断延长,公共交通的需求也如指数般上升,但是列车的数目依然不变,这些承受高载客量的列车也容易发生故障。
新冠疫情下,政府也推出公共交通配套,一个月30令吉,无限量乘搭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旗下的所有公交系统。这计划也加剧了公共交通需求,让服务的质量没法跟上需求。
在高峰时段,列车趟次减少至10分钟一趟,将让乘客为了不迟到,唯要冒著被感染的风险,挤进可能人多的车厢。就连离峰时段,列车平均等候时间来到了30分钟,这让乘客极有可能要被迫乘搭人多的列车,又或者用另一个30分钟等候一趟或许一样拥挤的列车。这一些措施将让疫情难于控制。魏家祥部长作为一名交通规划工程博士,为何能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
虽然当局在去年底已经推出公共交通时间表的手机应用程式,但是用户体验非常差,民众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当局应好好使用公共交通乘客检测系统,让民众能够知道下一趟列车的搭载情况,民众也可以做好安排。
当局是否应该减少列车趟次,其他国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新加坡在去年4月中旬开始的强制阻断措施,一开始也是减少高峰时段的趟次,之后发现车厢依然拥挤,所以恢复原本的列车趟次。就如近日发生第二波疫情的台湾,台北市政府以防疫为由,减少了巴士和捷运的趟次,结果让高峰时段的车厢变得更拥挤,增加了乘客感染病毒的风险。后来市政府在压力之下,宣布恢复原来的班次。
唯有恢复到过去的趟次,维持乘客之间的社交距离,执法人员继续监督乘客距离,才能让乘客减少患病的风险。每个乘客都希望安心乘搭列车,准时抵达公司,这一点当局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