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新冠疫情病例近日不断的增加,甚至可能会面对一日超过5000宗的局面。但是谁促成行动管制令3.0的诞生?民众不遵守防疫作业程序,政府制定防疫程序有太多政治及选票上的考量,前者与后者共同造成目前行管令的诞生。
但是严格而言,政府的责任较为更大;政府的成立与诞生就是去制定规范让民众遵守,让国家与社会有秩序与良好的环境。但国盟政府面对疫情危机时,选择让民众“kita jaga kita”之外;对于整套的防疫作业程序以及如何制止疫情扩散显得比较缓慢。
若民众的防疫意识较弱,政府更应该加强宣导工作,可是国盟政府的态度,却是利用威胁模式去警惕民众疫情的严重性。如若不MCO疫情将恶化。
从2020年疫情的爆发,民众对于疫情的认知不断的增加;大家都知道疫情足以弄垮国家经济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但是民众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政府制定怎样的防疫作业程序,让彼此能够遵守并且断绝传播链。
在不影响经济的运作下,政府的决策是什么?若大家还有印象,慕尤丁颁布紧急状态的说法是要有效的断绝疫情传播链,但目前已被飙升的病例给打脸。
国盟政府在防疫作业程序出现严重的不协调,不同部门制定相同的政策却又有不同的方案,无论是运动中心是否开放,幼儿园是否运营或是市场营业时间。甚至可以看得出,国盟政府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无论国盟内部如何不稳定,到最后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民众。
政府接下来的挑战是,要如何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扩散,减轻医疗体系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要如何在疫情与经济之间取得平衡点;也就是说要如何在控制疫情之馀,不大幅度的影响目前经济领域。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行动管制令底下,也没有能力再去面对行管令对国家带来的冲击;反而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自我保护的模式继续生活下去,国家与社会也没有庞大的资金让政府不断派发援助金。即使这次能够压制这一波的疫情,会否还有下一波?我们现在就如面对著地震后的馀震,不断在摇摆与动晃中。我们又回到了选择性问题,在控制疫情以及经济开放中如何取得平衡点。
行动管制令不是防疫的第一步而是最后撒手锏,政府应该去制定明确的方案与政策,以阻止疫情的扩散,同时要有效的宣导防疫措施、政策决策上有一致的决定,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有敏感度去解决疫情的危机,听取专家意见来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