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经历了一年馀的防疫努力出现分水岭,这个裂缝让大家互相谩骂,互相仇视。
2021年第一季结束,在紧急状态下的疫情依然胶著,无法将单日确诊压低至3位数。而国民和社会开始对确诊者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随手拈来几个数据,卫生部长阿汉峇峇透露,今年截至上周日,全国已有2万3799名12岁的孩童确诊,而2020年一整年,全国只有逾8000名孩童确诊。
校园确诊案例遍地开花,但教育部无法采取实时措施,引起诟病,这包括在26日晚宣布的开斋节假期后才采取两周的居家网课措施,民声激烈反弹。
因此,防疫与确诊观感的鸿沟继续扩大,许多人一边厢谴责校园感染,但另一边厢却继续趴趴走,将病毒传染给孩子,然后无视自己的自私行为,防疫仅剩一把口。
然后,现实生活和网络上不断开始歧视与霸凌,同理心变得不再重要,社会撕裂。轻则风言凉语,重则恶言相向。
就以孩童来说,笔者所闻许多孩童在确诊后,即使完成居家隔离仍被歧视眼光对待,仿佛这个世界与他为敌,毫无容身之处,顿时觉得网课可以稍微缓和一些对到校上课的抗拒力。
实际上,全国虽然正在陆续接种疫苗,但这类对确诊者的歧视,无助于构建安全的防护网。如果防疫是一道全民努力的实体墙,那确诊者康复后面对的心理压力,则是具具木马,稍有不慎,随时溃败。
就算是前线人员,在历经一年馀全力抗击疫情努力,面对歧视的无力感,热情也会被消失殆尽。到时候,冷嘲热讽却不安分守己的人是否会愿意到前线抗疫?
全民抗疫仍离不开科学防疫,除了日常的戴口罩、勤消毒、保距离外,更要时刻衡量哪些舒服非必要的交际生活。
犹记之前网络广传的一句话,是隔离,人权没了;不隔离,人全没了。但眼见当下局势,许多人侥幸心态依然无法得以纠正,除非是自己或见证亲友从鬼门关走一趟。
因此,别让你口中的酸剑成为伤害痊愈者的那把利刃。若你觉得政府的政策不足,那剩下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律己防疫,再来就是展现公民素养,不仇视确诊者或疑似确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