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转来面子书火红贴文:“今天,处理了一件个案。小朋友的邻居来电:小朋友的阿公,早上晕倒在家,轻微中风,要帮忙。阿嬷在医院看顾阿公,请帮忙暂时,安顿小朋友几天。”
“后来,获知阿公昏倒的原因,是多日没有吃药。药吃完了也没有再去拿药,(#阿公把拿药的钱省下来,#再跟人家借一点,#再变卖家里的一些物品),给孙子买了,二手电脑上网课。”
“因为,孙子的老师,告诉阿公全部人都有上网课,只有你的孙;不然你孙子会没有分数。小朋友的父母,困在新加坡,失业了半年,吃住都成问题,更没有办法回来,没有能力给孩子买电脑……。”
记者据此随后报道:昔加末一对华裔祖父母因此变卖家电、省下买药钱和向人借钱,好不容易凑足1600令吉购买一台二手电脑和装置上网系统,让同住一屋的孙子终于可上校方安排的网课,岂料祖父却因多天没吃药昏倒和轻微中风入院。
不论“安顿小朋友”之请求是否落实,不管失业多时何以滞留星岛;刻意标签的系列情节,确实吸引眼球。但是,字里行间,造句模糊隐约:所借何人,变卖哪些,药钱省下多少,何不转往中央医院求医?
是的,内情奇巧,外人难懂;唯新闻写作,毕竟有别面子书琐闻,而需置喙查证。比对原文,以及出街文稿,当见不解:变卖原称物品,为何转成家电?所买二手电脑,怎么标价1600令吉?而且,遵照卫生部作业,阿嬷岂有可能留守医院看顾阿公?
犹为耐人寻味,主角隐身,没有露脸;所谓投报的亦非当事人,而是邻居。翌日县教育局官员陈劲行不谈原委曲折,只称“老人家向来体弱又爱孙心切”云云。那么,阿公是否省下药钱,再借一点,变卖所有,越是扑朔迷离,留待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