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乱粮食供应链,全球饿死者料比病殁多”,看到这新闻标题,其实我并没有很惊讶,反倒非常忧心。
据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预估,随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打乱粮食供应链、重创各国经济并大幅削弱人们的购买力,年杪恐怕平均每天有多达1万2000人饿死,比死于冠病的人还要多。
该组织指出,在全球粮食供过于求的现实中,就连食品供应向来相对稳定的国家也将面临粮食短缺,这是前所未见的事。尤其是世界各地为抗击疫情而实施封锁和限制,导致供应链中断,粮食运输和分发严重堵塞,市场运作随之大乱。
联合国甚至初步推断,在最坏情况下,全球约1/10人口今年将食不果腹;预料另有数百万人将面对其他形式的粮食不足,例如无法吃得健康以致营养不良或肥胖。
最令人担忧的是,联合国预测即便是在最好情况下,2030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可能多达9亿900万人,高于疫前估计的8亿4100万人。
其实,粮食供应与环保课题紧紧相扣,包括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都是其他会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的环境条件。
多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对全球最主要的四大粮食作物——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均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甚至影响产量与质量。
妥善处理多余食材
此外,全球暖化致使沙漠蝗虫肆虐、强降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也影响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因此,粮食供应链的问题早已存在,而新冠疫情只不过是让情况加剧。
惟,更为讽刺的是,有些地区和食品供不应求和短缺,但另一边厢也有些粮食因各国实施封锁和限制而导致供应链中断,大批食物因卖不出而被迫丢弃,煞是可惜。
试想想:在非洲的乌干达,市集中的香蕉和西红柿成堆摆卖,尽管价格超低,失业者还是买不起;从菲律宾、中国到尼日利亚,大米和肉类等各种运输品滞留港口;在南美洲,原本就物资短缺的委内瑞拉如今在饥荒边缘苦苦挣扎。
犹记得中国一些餐馆在农历新年前大批购入食材,但受疫情影响无法堂食而大受影响。不过,有些业者其后以原价或低价售出食材,薄利多销也借此减低亏损,也有一些业者将食材转捐给慈善机构、救济站或所需人士,既不浪费又能行善,实为不错之举。
“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爱地球也珍惜粮食,那我们才能永续经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