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科系选择,未来职业规划时,应先考虑“兴趣”,还是“出路”?有人说,要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人生的幸福感才能最大化;有人说别傻了,工作主要为赚取生计,兴趣只是业馀爱好,一旦兴趣成为工作,有趣也变无趣,生计也唯恐维持不了。
工作是维持生计的手段,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对他人与社会做出贡献的途径。世界上能赚取生计的工作何其多,如果把金钱作为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人生的意义将严重被窄化了。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面对问题,遇到瓶颈。如果选的是自己感兴趣,就算再辛苦也能甘之如饴,找到应对的动力,反之则沦为劳役之苦,就算进入热门行业,也不一定能有成就。有研究显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能让一个人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觉疲劳;相反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
这表示面对择业的考量时,除了“兴趣”上的考量,也得有相匹配的“能力”,才算是找到适切的位置。因为“喜欢”与“做不做得好”是两回事。一个人喜欢踢足球,但球技却一般,就只适合作为业馀兴趣,而非成为职业运动球员。可见职业兴趣与休闲兴趣虽然密切相关,却不是直接、简单的切换关系。喜欢踢足球的兴趣,可能是和喜欢团体活动有关,虽然无法直接把“兴趣”变成“工作”,但喜欢团体活动这项心理倾向,却可作为职业兴趣的重要指标。
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来哪些新工作会出现,哪些工作会完全被取代,仍是个未知数。换言之我们将迎接的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如果大人们仍然执意用过去的教育模式来要求孩子,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哪些工作更有价值,更有出路,告诉孩子不能把兴趣当饭吃,让他们失去探索的勇气,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也看不到自己的天赋。未来职场的要求一旦产生变化,所准备好的与所需要的不相符,他们有应对的本钱与能耐吗?
选择职业时,把兴趣的考量放在首位,固然有其风险,也不一定保障能成功;但是如果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安全感,而压制兴趣,罔顾天赋,在这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时代,谁敢说未来所面对的风险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