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学校拆除灯笼事件,让我想起一段往事。
几年前的中秋节,公寓楼下的公园灯火灿烂。我坐在一旁的椅子,看著一家大小欢腾热闹地玩灯笼。
“过来啊,给你玩一个。”突然,我听见身边某个小孩用马来语说著。
转过头去,发现一个华人小孩正对著一个马来小孩喊著,看样子他们应该是朋友。马来小孩正想过去玩,却被家长拉著。
“不要过去。这是华人的传统宗教仪式,我们不能碰。”马来家长严肃说道。
当下听到后,我脑袋差点歪了。明明只是一个中秋庆祝方式,只是中国传统的节庆,无关宗教,何来忌讳?
纷争源自无知
幸好,华人家长听到后,就当下简单解释中秋节的意思。后来,马来家长虽然表情有点不甘愿,但最终仍放手让小孩与大伙一块玩灯笼。
这件事被我牢记至今。在那之前,我曾以为,国内种族之间常有的纷争,大多数基于捍卫自己的宗教或种族立场,进而选择攻击非我族类;但这件事后,我才知道很多时候种族间的提防与误解,其实更多是来自无知的误解。
这些人并非拥有真正的敌意。他们只是不了解另一个种族的生活背景,不清楚信奉不同宗教的人,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与信仰方向。当无法真正透过活生生的周边例子去感受,却只能透过媒体各种粗糙简单的二元报导立场去消化时,其实到最后谁也无法怪谁,因为大家都是资讯传达的受害者。
因此,当国内每每发生许多误会产生的种族议题时,我都会自我提醒,绝对要以宽容的心来看待,而非当下就被激怒而捍卫立场。
我一直在想,若每个人选择时时怀包容,主动释放善意沟通,或许很多时候结局可能就不一样。
例如,当学校选择挂上这些灯饰时,主动向学生解释挂上的意义是配合节庆,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而与宗教毫无关系,是否就会让学生与家长减少误会。
例如,若校方接获土权党领袖莫哈末凯鲁的通知时,主动告知他无需太过敏感,这只是普天同庆下的其中一个增添气氛的方式(要不农历新年也不会列为全国公共假期),也告诉他无惧向警方或教育部投报,是否就会让这件事纷扰立即遏止。
还有更多设想。包括媒体在报导时,采取的是相对理性的冷处理,而非将莫哈末凯鲁塑造成一个捍卫马来人的英雄(或狗熊);透过这件事后,政府立即趁机教育民众,“宗教”与“节庆”的差别,让以后有心人再也无法挑起任何的种族议题,而这是就算换了几次政府都不会再重复发生的事。
大家其实都知道,文化很迷人。每种文化经过了数百年甚至千年的积累,才能演变成各式各样的生活习俗、用具与装饰。文化是生活经验的单纯展现,只是从来不害人,只是人心将文化变成武器。
这次的灯笼事件,如同爪夷文一样,炸开的是彼此的不信任,也模糊了很多事情原本美好的本质。但愿2020宏愿年,我们就算无法坐上飞行车登上天,也能拥有更豁达包容的心,去化解许多种族间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