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即将对外公布2018年度的高初中统考成绩,同时也会有完整的成绩分析报告,以及各科优越成绩(过去称为十大)的学生与学校等资讯。成绩分析和优越成绩得奖人数,是每个独中的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可以为学校带来《陈嘉庚杯》全国独中统考成绩特优奖的荣誉,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各独中以及授课老师们最紧张的时候,也是一般坊间用来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
在应试教育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用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全部,最后导致为了拿第一名,其实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可以不上,课外活动能免则免,放学后就是无尽的补习、做不完的作业,成为第一名的生活白痴。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打破应试教育的紧箍咒,将学习摆在考试之前,以多元评量、校本评估等模式来稀释考试的比重是主要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沟通能力、手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无法用考试判断高低的能力等得以被重视。
当统考主管单位董总在推动教育改革的这个时候,也希望改变把分数当成孩子的一切的这个困境,因此建议董总从统考成绩分析、优越成绩奖和《陈嘉庚杯》全国独中统考成绩特优奖等方面著手改革,因为被分数束缚的不只是孩子,学校也一样有分数束缚的情况。
举例说,吉隆玻尊孔独中在吴建成校长时期开办特辅班,招收学习成绩低落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能在华文独中找到一个位置继续升学,换来的是被大众认为尊孔水准日益低落,甚至有身为尊孔毕业生的家长直接在我面前批评尊孔,无法维持当年的水准,母校成为吉隆玻独中的笑话。
多元评量是趋势
跟个人学习一样,在有限的上课时间与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了维持所谓的高水准,学校必须有所取舍,考试成绩成为为老师们基本的绩效考虑,令教育成为一种选择和淘汰的过程。如果成绩不理想,连大门都挤不进。
即使挤进去了,还有每年的升留级挑战和庞大的考试、作业压力,能兼顾所有的学生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为了能够在这个体制内生存,渐渐的会把不在考试评量中出现的项目给放弃,把能够提升考试成绩的抓得更紧,学校也一样,能够获得成绩的项目得到的资源会更多,不能让学校得到好成绩的逐渐被排挤,德、智、体、群、美、劳最终也沦为口号而已。
一个考试定生死的时代已经快成为历史,多元评量是未来的教育大趋势,统考的变革是董总首要的任务,而独中也必须要打破成绩作为学校绩效的束缚。推动改革的第一步不妨比照学生多元评量的概念,改变敲锣打鼓、公告天下的统考成绩公布的模式,主要分析报告仅作为各校内部参考之用,同时也取消颁发《陈嘉庚杯》全国独中统考成绩特优奖。
如果真的要为各校进行评量,则另成立独立小组,设计涵盖学校个面向,如教师专业、师生比、学校设备、各科上课时数、联课活动、文化交流等多元化评量的项目,才能真正完整的评量各个学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