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上下,经年累月,群起为华教出钱出力,每年献捐,总计上来,一共多少?一千间华小计,每间10万计,笼统计算,至少1亿令吉了。一旦算计大兴土木的工程,比额犹大,思之自明,迨无异议。网络搜寻所得,所显见的也正是这么一回事。
一百万以下,计有吉隆坡志文,26万;巴生中华,30万;吉隆坡冼都,50万;江沙万浓,亦急需50万,应对重建危楼;麻坡玉射培英,马六甲育华,皆80万;沙登一校,82万。
一百万以上者,随便点击,所发现的名单亦然不少:巴里文打新华、实旦彬中华,东甲新邦里玛三育、各100万;芙蓉东华、巴生培英,各150万;士毛月新民,160万。
200万起,则有吉隆坡公民,200万,承建综合大楼;万津中南,250万;槟城益华迁校,欲筹300万;振林山明德,放眼480万;吉隆坡康乐,500万;吉隆坡循人,600万……
仅此这些,屈指一算,仅仅是2018年,已逾数千万之多。如果加上南中国海两岸国民型中学和独中的大小项目,乃至南方、新纪元、韩江、拉曼之捐助,自然是n亿万之数。这么一说,国家教育部年度那一笔5000万拨款,自然是杯水车薪了。
董教总的工作小组如果有心逐一整理,想必还可以因此按年通过网上发布了诸如2019年度的华教预算明细,从而显示了族群对公益之十分热心,愿意挺身为国家均分国库负担之非常热忱,确实非同小可。
财政部要是感念这些默默之奉献,不妨参考国外资助少数族群的母语教育之方案,改正机制,改善体系,酌情增加搀扶;至少也为无拉港的家家户户,增建一间华小,从而减轻广大华社的千金重,怎么可以让学生继续寄身“过挤学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