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印尼亚运会跳马项目决赛发生了一场让人讶异的插曲,韩国选手金韩松在动作上本来获得14.688分,这分数是决赛最高分,兴奋的他在比赛动作结束后马上向观众比上胜利手势,而忘了向裁判致意,裁判团后来以没礼貌扣0.3分,这让他从金牌变成银牌。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么一扣,也让他泪洒颁奖台,成为无法忘怀的一课。
跟学生提起这事件,大多孩子的反应就是打招呼致意而已,很严重咩?这样就被扣分,连金牌都没有了,很可怜咯。他们不觉得礼貌在这件事是值得在意的部分,裁判的后续扣分根本就是小题大做。而这种情况,在今天学校教育前线是越来越常见的。
教育部部长马智礼说小学教育长期注重读、写、算的3M框架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应该加上人品(Manusiawi)才能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家都知道学生的纪律和礼貌一直是最难传授的一环,从传统的道德教育,到近一二十年备受推崇的经典教育弟子规,都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德礼仪。
这很显然事与愿违。从小学就倒背如流的弟子规,到大马教育文凭(SPM)道德教育中洋洋洒洒的36个价值观,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往往都是讲一套,做又是另一套,大家都能在考卷上拿到优等,但在生活运用上却是零分,背后的原因复杂,其中的最大一项就是言教与身教的冲突。
道德也用考试衡量
金韩松被扣分后,韩国代表团对此事提出上诉被驳回。消息传回韩国,也引起广大网友的不满,普遍反应就是礼貌不该在体育赛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比赛重视的应该是体育技能,而非礼貌。如果不是后来金韩松自己向媒体承认自己的疏忽公开道歉,事情还会继续的发酵争吵。这种事情换做发生在自己的国家代表身上,我们的反应大概也不会跟韩国人的反应相差太多。
韩国网友的论调其实很熟悉,在绩效主义(KPI)抬头的今天,人们会因为绩效压力而忽略很多绩效考核以外的项目,进而将无法评量的非绩效考核项目误认为不重要,比如我们知道道德很重要,但考试成绩更容易被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最终就是应试教育的出现,将所有的资源都投注在考试上,甚至连道德也用考试来衡量判断,最终导致即使是一个小学生,都只知道必须要撒谎才能够获得赞赏,整个道德人品教育走向失败。
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的目的的角度来思考,才能打破今天的困境。教育部长说我们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维,才能够把人品教育做好,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总不能每次都需要(法国)总统在全国面前教训年轻人才是!不是吗?注:法国总统马克龙在6月一次官方活动中,面对中学生用他的小名称呼他,他当场斥责孩子们的行为,告诉他们该尊重场合与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