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中国有一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片头曲第一句话就是“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剧中急智多谋、官拜一品的大学士纪晓岚,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在朝廷“扫黑”屡屡建功,颠覆文弱书生的形象,在大是大非之下与众宦官较量,仍可忠君为民做事。另,《杂感》则是晚清诗人黄景仁所著七言律诗,里头有这么一句话: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句中道出当时书生(读书人)对腐败时局纵有想法却待之无奈,满腹经纶而没机会表现还得受人白眼,唯有“独夜不平鸣”,嘲讽自己是书生“百无一用”,无法精忠报国。
读书人或文人,到底是否能为国家社稷干大事?答案是绝对肯定的。看看古代三国诸葛孔明、唐朝颜真卿、南宋文天祥、岳飞、陆秀夫,以及后期曾国藩、于右任等人,皆是参政学问了不起之文人,在国事、军事上有所作为者。文天祥正气歌有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丞相读懂孔子“杀生成仁”以及孟子“舍生取义”,深知自己须秉原则为国尽忠,持正义以执行任务,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才能庶几无愧。
霸凌每从论政者
辛亥革命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抛下爱妻,明知会死仍赴会革命,其绝笔“与妻诀别书”,更编入华文教学课文。在感情与责任之平衡思维上,给予后人极深远之影响。文天祥、岳飞等伟人树立好榜样,不论是直接或间接,在往后数千年中华文化洪流里,频频造就后人掀开历史新页。
读书人深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理。这里所谓的“为己”,并不是作“为己私利”解释,而是“修为、修行”的意思。一个人若不努力修身以臻知行德深,这是天理所难容的。然而,就因为读书人满腹诗书,所以常喜欢讲大道理甚至强辩,所以常把时间耗在言语文字矛盾之上,引发不必要的争执。因此,读书人也常给于了人们一种迂腐、观念行为不切实际、钻牛角尖无法办大事之形象。
另有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说的是,仗义执言讲义气者,多半是职业低下的普通民众。而往往背弃情义、违良心行事者,却常是知识分子。前者虽是贩夫卖浆者,却为人正直讲义气勇于行动。而后者,虽饱读诗书却常流于忘恩负义,迂腐贪生怕死。这,又是另一境界了。
当下大马民众日常生活中,最热门的话题莫如第十四届全国大选了。不论是在咖啡桌上或网络论坛里头,一夜间忽见满天神佛,冒出了许多政治分析家、理论家、判官或法律专家。彼等对众多政治议题舆论批判各执一词百花齐放,社交网站成了言论战场、霸凌的格斗场所好不热闹。一旦争论失控,就常出现以动物诅咒他人、以人体器官问候对方及其父母者,比比皆是司空见惯。遇此情景,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悲叹人心之沦落至此。
政客们推出政治秀,群众纷上演言语之全武行,“霸凌每从论政者,嗟叹都是读书人”,若将曹学佺的对联改一改,则可成为今届大选闹剧之片头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