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这一段民间小曲,道出清明的哀戚,坟墓无人祭扫的凄凉意。每逢清明,总对黄安〈月光华华〉歌词里那段“大家早晚都要埋青草,青草里面多少新盖的坟,一年总有一半无人扫”感触特别深。
清明乃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日子。孝子贤孙同聚先人墓前,追念祖宗,是孝悌的体现。然而日新月异的时代,清明节却被蒙上更迷信的色彩。社交媒体流传各派命理师提出的扫墓禁忌,例如什么生肖不能扫墓,什么日子适合祭扫,该用什么样好预兆的祭品等等,都一再矮化和丑化了清明祭祖崇高的文化层次。
这时代任何节庆都会被商业化,清明节也深受其害。每一年厂家推出“创意”纸扎品,如纸飞机,纸性感女仆,纸扎情趣用具,纸扎食物等等,已经完全乖离了清明节“祭之以礼”的核心价值。而祭扫也有“炫富”的现象,烧得越多越有面子的心态荼毒了年轻一代,一旦模糊了清明节的真谛,劣质文化就会不断扩张。
基督徒不应排斥
早期清明祭扫的活动,简单却不失庄重,祭品也很生活化。一切建立在“祭如在”的精神上。以酒食祭拜先人,我们都知道“一滴也无以到九泉”的道理,但我们祭祖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的存在,而是情感的寄托,出自孝敬祖先的感情,“侍死如侍生,侍亡如侍存”的伦理体现,也强调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另一个争议不休的清明祭祀课题,就是基督信仰与华人民俗的冲突。华裔基督徒常常因“身份认可”而排斥以华人传统礼节在清明祭扫,也认为祭祀祖先违背了基督教义。清明节的祭祀文化面貌与形式的演进并非一朝一夕,在多方毫无节制的吸纳,显然有些不良元素参杂其中。
基督徒不应该全盘抗拒或反对祭祖文化,祭祖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以儒家为精神核心。只要你是华人,无论什么信仰,都应该履行后人纪念祖先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封建迷信,让祭祖文化正本清源,强调祭祖的道德观,家庭伦理观。
对于不伦不类的清明祭祀形式,夹带著迷信与鬼神的崇拜,那不是信仰,也不符道德习尚,只要基督徒认识祭祖的原始面貌,认同“慎终追远”的民族大义,清楚了解祭祖是对情感和道德的表达,就不会有“基督徒祭祖”的争议。
作为传统华人,也不该对基督徒在清明祭扫的形式诸多批判。基督徒在祭扫时,以鲜花代替元宝蜡烛,形式虽然不一样,但敬祖的本意是共通的。何况,我们都有自己的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基督徒更不应该有“我比你更圣洁”的心态,去排斥祭祖文化。多少家庭因宗教的不理解,不包容而走向分裂,我们善用传统节日赋予的精神,拉近彼此的关系,消除族裔与宗教的隔阂,一尽孝道,使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