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树人的千秋大业,但不幸的是,国人许多时候仿佛在观看一场又一场的闹剧。其中最常见的情况是仓促地推出新措施,并在引起社会相关团体的反弹后草草落幕,以致我时常质疑教育部的官员是否了解教育的意义,或者只是将孩子的未来当成赌注?
就在去年12月,教育部宣布不再根据学生的小六评估考试的成绩分派中学,而是让那些成绩符合升上中一条件的学生,申请临近住家的中学就读,以配合教育改革,摒弃填鸭式教育。
这也意味管制中学不再限于收取成绩优秀的学生,明显与管制中学一向以来的“传统”背道而驰,引起了各方的回响,包括华教组织、校方及政党。如北马著名的华中,槟城及北海钟灵中学董事会——钟灵三校董事会就发起签名运动,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保留管制中学原有的收生机制。结果经过多番交涉,教育部同意让一切回到原点。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当下的问题是,已有成绩中下的学生被派往管制中学,其中钟灵三校的董事长就表明,槟城及北海钟灵肯定会接受当局派去的学生,并吩咐校长及教师多关照成绩欠佳的学生。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有所出入,有关学生可能会在校内面对融入群体中的问题。试想想,当一名在小六评估考试中,获得平均积分20分的学生,被投入在周围多是积分不超过10分的同学群时,他不会觉得压力重重吗?
我本身也是出自管制中学,校内的分班制是依据考试名次而定,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编排在前面班,所以多数的学生都很“拼”,除了上课之外,也在校外报读各种补习班,有能力的父母甚至会让孩子报读著名国际英文学习中心的课程。
我和一些朋友都很担心自己落入后面班,因为深怕会遭受父母的责备及同学的奚落。当时,基于竞争心态,我们也会探听朋友的考试分数、班上及全级的排名。其实,这对成绩欠佳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往往不愿说出本身的考试分数。更糟糕的是,许多优秀班的学生会将后面班的学生视为“坏学生”,甭说去跟他们做朋友了。
我绝非否定管制中学的可取之处,只是点出其中一个学生或将面对的局面。追根究底,教育部在展开任何措施之前理应要有全盘的计划,包括如何面对各界的反弹,而非在无法解释的情况下抽回已经实行的措施,让学生自行承受其仓促决定所引发的影响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