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低迷,百货通膨,鱼价自不例外。巫统大港区部主席嘉玛见之,搞搞新意思,直接向渔夫定货,卖起鱼了;价格廉宜,反应热烈:2200公斤的鱼肉短短的3小时光景罄而售之。
嘉玛说:他向渔夫买下的甘望鱼、硬尾鱼、黄尾鱼(Ikan Selar)和沙丁鱼,每公斤只需3令吉至5令吉。相较市场上甘望鱼(18令吉)、硬尾鱼(15令吉)、沙丁鱼(11令吉)的售价,显然确有一段的距离。
但是,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当然,切割了中间人,鱼档得以削减部分的佣金和赚头。尽管如此,嘉玛想必也知道,这么一来,他需要亲自处理鱼只的订单、载送和买卖。如此来来往往,兜兜转转在交易、运输和联系的时间,不知怎么算计?
尽以本钱清货
怎么说,商人总是想要从中得利。可是,嘉玛可曾考虑,生意人所需承担的那一匹布长的成本和风险?税务、贷款、店面、水电、电话、网络、罗里、汽油、维修、薪金、福利,应酬,样样要钱。
玩噱头嘛,兴许用不著管这些。何况,嘉玛透露,他之所行,资金来自马来人民间组织联盟基金,全国有448个组织,当中200个单位分布雪州。有了自己友的外援愿意给力搀扶,活动自然好办多了。
可是,嘉玛可能天天卖鱼吗?设想鱼只来价3令吉,纵然确实没有津贴,嘉玛尽以本钱清货,对照市场的11令吉至18令吉,每公斤嘉玛其实或需补贴8令吉。换句话说,轻易卖出2200公斤,嘉玛最终可能倒贴1万7600令吉。
假如未来一年,嘉玛365天风雨不改地继续营业,按此估计,他需至少准备注入642万4000令吉。累计两年,接近1300万。天底下不知会有哪一家公司,如此这般一意孤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