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商家看准德国慕尼黑10月啤酒节的商机,早在数年前就开始配合举办噱头十足的啤酒节嘉年华。但是今年先是吉隆坡市政局驳回精酿啤酒节的申请;再来巴生的“Centro德国美食节”也面对阻挠,事情因冠上“宗教敏感课题”,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关啤酒节在大马社会所引起的争议绝对不是头一遭。实际上,从霸级市场清真手推车、《西游记》电影海报猪八戒“被消失”、Aunty Anne热“狗”名称、无标签猪毛漆扫等等,触动宗教神经的课题在我国一直层出不穷。
当宗教禁忌遇上个人自由,素来自诩为多元社会的马来西亚该如何拿捏和处理,才能达致和谐和相互尊重呢?上述争议爆发以来,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包括警方声称接获情报武装分子企图破坏啤酒节;以及各群体各话各说的相互喊话,却鲜少有了解对方论点和考量的努力和比较理性的对话。
盛行标签文化
大马社会宗教神经末梢特别敏感,因为许多时候会出现以宗教之名把日常生活课题矫枉过正和无限上纲的现象。这反映的是各社群之间的不信任、偏见、甚至对立。穆斯林有太多不安而需要“伊斯兰守护者”;另一边厢非穆斯林则因著社会逐渐取向保守而产生反感、抗拒,从而加剧伊斯兰恐惧感(Islamophobia)。
问题的根本,在于宗教课题在大马成了当权者分化社会、人民的重要武器,因此政客为了政治利益只会任由分歧被加剧。当宗教价值被贯彻进体制进而变成僵化的教条,就形成狭隘宗教观念,更演变成一种虚伪的虔诚:即对于宗教禁忌绝对执著,却对于国家领袖贪腐、残暴等不符合基本宗教教义的不公义行为视而不见。
其次,因著我国制度钳制导致缺乏言论自由,以及整体的保守氛围不鼓励讨论空间,更让到所有认知差别和想法分歧继续被扫在地毯下。近年随著网络世界的兴起,虽然资讯的流通变得快捷和便利,但是却因为网民间盛行的标签文化和围剿文化,不仅没有帮助打开空间,反而是愈加深化偏见和制造仇恨。
在我国的宗教课题上,让穆斯林以身为马来西亚多数群体和宗教教义为依规,继续要求少数群体让步妥协不是解决方法。同样的,非穆斯林一味只以宪赋权利作为论据也无助于在多元社会中达致共识和相互谅解。
我们应放下成见去看各自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壮大开明、中庸的进步力量,去促成正面的滋养土壤,让对话取代谩骂和叫嚣,让理性战胜恐惧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