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发生地震导致死伤惨重,更使许多著名景点毁于一旦,恐怕难以恢复原本的面貌。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导中,其中一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机器人只用了25秒的时间完成8段新闻,内容涵盖时间、震级、人口、天气等。
若以突发性新闻的处理手法而言,这些信息已经符合快报的需求,也满足现代人要求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消息的阅报习惯。这也就引发了一个令人省思的问题,到底我们是否还需要新闻记者?
新闻报导的书写拥有既定的格式,所以只要拥有相关方程式,机器人写稿并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呈献给受众的内容莫非只限于“机械式”的报导?
坦白说,若有人的愿望是想当一名“记者”,那他只需在中学毕业后就可投身报界,根本不用进入大专学府修读新闻系,因为经过一年的职场磨练,他就能掌握新闻书写的技巧。但是,新闻工作者不仅是记录者,反之必须扮演看门狗的角色,揭露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弊端。
忽略求证程序
可悲的是,现实的环境却不容许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职责,除了是法令、当权者、广告利益的约束与管制,更多时候是新闻工作者对本身的角色缺乏意识,同时将积极的新闻工作者视为异类。
一名报界的朋友曾经就食品安全的事项展开调查,化验报告出炉后证实有关食品的某些成分超标,不符合卫生部设下的安全标准。结果,报导出街后即遭贩卖者谩骂,甚至扬言烧报纸。可悲的是同行还落井下石,嘲讽朋友服务的报章已经成为食品化验中心。
在现有的僵化作业中,新闻工作者必须赶上截稿时间,以致忽略了严谨的求证程序,久而久之,难免沦为有闻必录者,按照新闻稿或政治人物发表的谈话来写报导,纵然是谎言或是错误的信息也可能照单全收,而这已经违背了客观的报导精神。
新闻工作者必须亲临现场进行访问,也应该在涉及指责性的言论中取得相关文件的支持,当然这都有赖于新闻工作者的求真精神,让新闻不只是公式化的文章,而是具有故事,让读者感受其影响力的报导。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里,很多工作都能依赖机器完成,倘若新闻工作者只是依据表象来写报导,不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那有朝一日被机器淘汰也非出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