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友人搞一些创作,采用了苏轼《题西林壁》里头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创作过程当中,由于这几句诗在一直围绕在我脑海中,不知不觉突然感觉茅塞顿开!其四段文字句句简练精湛,东坡先生巧妙地运用极简单的文字描绘山水景观,另一厢则把人们对于事情应持有的看法,叙述得淋漓尽致。
其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首先让我们搞懂“岭”和“峰”之间的差异:“岭”,是沿一定方向延伸的连续性山脉,往往形成一种分界,所以我们有“分水岭”的名词。而“峰”,则是一座山脉中的最高峰,指的是单一的山峰。所以观山时,从一个角度来看,它可以是一支颇长的延绵山脉,从另一个侧面角度来看,却只能见其峰,而不见其脉。因此,由于视角的不同,它存有一种“宽度”与“高度”的差别。
客观了解事物本质
我们为人处世,不就常有做人要有“高度”(峰)、心胸要有“宽度”(岭)等的说法吗?当我们评鉴一个人表现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一个人的“高度”,如人品、财富、学识、外貌等等,都是他或她所呈现最好的一面(众山峰之中目之所见最高者);但移位到其侧面观之,却有一系列之高矮,层层重叠的“宽度”令你眼花缭乱。因此,看一座山的时候,说它是“峰”,抑或是“岭”,胥视其视角而定。距离之远近,也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一座山的认识与了解的。用图像化方式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所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不正是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从不同的评审准则来看,会有不同的理解一样吗?当我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全面的时候,是不容易看清事物的真正本质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面这两句则是告诉我们,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在视觉上无法达至广、远境界的时候,其所观察、所看到的,只不过是眼前的一些主观见解,不够全面,这将无法踏实地去了解一个人的“高度”与“宽度”。这说法,与我们常讲的“当局者迷”相当类似,所处的局限状况,会主观地决定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
有时候事情的真伪,或问题的症结,并不是从单一角度就可轻易看出或了解的。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品德,也不能从简单标准就能看得出来。人往往对很多事物都存有迷思,若要认识一个人,就应该要远离立脚点视之、换个方位去看,才能有所领悟。遇到棘手问题是,则要跳出思维的定格(就是英文所谓的Think Outside The Box),这才不会迷惑。
若能做到这点,庐山,可就不是那么难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