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扫墓的季节,黄安“月光华华”歌词里有一句“大家早晚都要埋青草,青草里面多少新盖的坟,一年总有一半无人扫”,道出人生总得面对死亡的无奈,死亡以后又要面对有没有后人祭扫的沧桑。
总有人,在清明节时,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批判清明节的祭祀文化,例如指责焚烧纸扎品不环保,在坟墓前面聚餐不可思议,叠纸钱不文明,还管起人家铺张浪费,生前不孝死后才来祭拜等等。这些批判者,全然不懂的什么叫“尊重他人信仰”。
墓祭文化盛行于秦汉时代,然而清明扫墓则兴起于唐代,当然还有介子推和晋文公寒食节的说法,但基本上寒食节与后来的清明祭扫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清明节祭扫的核心思想就是慎重追远,缅怀先人及敦亲睦族。祭扫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向逝去的生命所要表达的尊敬与哀思却是一样的。
早期坟山无人管理,杂草丛生,还有蛇虫的威胁,扫墓不容易,大人也不允许小孩上山,每一年要寻找先人的墓地还得大费周章。而现在,几乎所有坟山都有管理委员会,聘请专人打除草剂,有的还会进行美化工作,加上善用卫星定位系统,为先人坟墓定位,扫墓变得轻松,老少都能轻易登山祭拜。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何况华族各籍贯都有本身的礼俗,扫墓的形式也尽不相同。有人把清明节归为鬼节之一,而无视“追念先人”的价值观,令人遗憾。扫墓有很多细节,隐喻著许多可以教育后代的人生观,都离不开“孝”。
放鞭炮于理不合
例如叠墓纸的由来有两则传说,都和尽孝有关,就是“刘邦寻父母”及“李渊寻母”,因找不到先人的坟墓,万分悲痛,祈求上天指引,把纸碎抛向天,飘落在先人坟墓。后来叠墓纸的习俗就是一种象征标志,表示该墓有后人祭扫,避免弄错坟墓或造墓时越界的纠纷。
早期,长辈上山扫墓,只带上两叠纸钱,压墓纸,鲜少会烧大量祭品,因为考虑到环境安全如火烧草堆会发生林火。现在坟山光秃秃,反而让后人毫无节制的焚烧祭品,这必须给予纠正。
此外,近年来兴起扫墓放鞭炮的文化,是“于礼不合”,也为其他扫墓者带来不便。有者还燃放具危险性的冲射炮仗,再再威胁其他人的安全,老人家和小孩受惊吓,也干扰其他静心祭祀的扫墓人士。
清明节焚烧祭品,那是华族传统,是古代烧明器的演变。当然,任何节日都会被商业化,商家推出越来越多纸扎祭品,这还要灌输年轻一辈正确的思想,祭祀不是和别人比奢侈,也不该是囫囵吞枣。祭品多寡,因人而异。华族重视生前尽孝,死后祭祀,孝是生前死后连贯,恰恰反映了“祭如在”的人文精神。
我们不能动辄指责别人“死后极尽哀荣不如生前尽孝”,我们没权利也无从去判断他们。
岁月的演变,扫墓不再是可怕神秘的事,每到清明节,坟山都挤满了祭祀祖先的孝子贤孙,站在坟前,追思先人,诚挚的缅怀,这样一种时空交错的追忆,传承了人们珍贵的亲情,体现了儒家“吾不与祭,如不祭”及“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