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片榖麦面包,总得配搭一抹旖旎清亮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国阵也总爱在补选期间,让选民们好像庆祝万圣节般“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度过短暂的快乐。
当大家在细味著一张选票,是如何的有份量的时候,有没有察觉,打从开始到现在,国阵都认为人民思维数十年如一日?秋风催黄残叶落地化成泥,百般轮回后,面对两种选择,依然以人性最基本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为衡量。
相对缺乏资源的在野党,就只得依靠激起民愤,抑或晓以大义,隔空抛出尊严、未来、公义等词汇;强调人性非只停留在口腔期,反该关怀内心是否获得尊重(Esteem needs),而不是对霸权者婢膝奴颜。但为什么还会听到那些什么钱照拿,票另投的观点呢?这岂不变相承认了万般皆下品,唯有现金最现实?为什么不就理直气壮,要大家统统连钞票也别拿?
最近黄进发博士的爱马来人论点和刘镇东国会议员的经济平民化回应,也提到了华人应该协助贫穷的马来人走出经济被支配的心理担忧,以便挣开巫统长期的紧箍咒,再进一步终结巫统,然后王子与公主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The End。
个人认为不该只以经济角度去思考如何协助马来人走出生活沼泽。而且为了选票才附带条件去爱一个人,有点像精英大学颁经济博士学位给朝鲜的金正恩一样,即把两个无相关的事物纠结在一起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当然,越过族群篱墙去争取直接的对话是必须的。有了理解和讨论,就更能窥看清楚双方的需求。但经济是唯一我们都无法逃避的政治现实吗?为什么任由国阵的手法,引导舆论?苹果击败Nokia,面子书比MSN等昔日社交网站受欢迎,靠得是开拓了新路。
所有的争议、诉求和表态,都和市场的需求有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者。大马多元社会能如何在政治上找到一个共同的平衡点?一个马来西亚,横跨中南海两片国土,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样。本南人、客家村落、老街店口需求的是什么?是要活下去的血泪控诉。
城市里的白领、中产、办公室职场新鲜人除了温饱,还要活得体面。母亲、奶爸和靓丽的姐妹们,要活得安全,免受治安败坏的威胁。
同性恋、残障群体、母语学习、宗教自由、免费大专、甚至断肢法等等等等等等等,都有不同的需求。
要抛离对手,就要找出被忽略的市场,而非和他抢夺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