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的新学期,笔者在新纪元学院通识课程开了一门“马来西亚史”的课程,这已是第二次在校内开这门课程。在更早以前曾经在陈氏书院的人文课程,已经两次给独中老师开办类似课程。自从1950和1960年代许云樵在南洋大学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讲授马来亚史以来,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学者以华文教授此课程。真如事前的预料,学生的反应是令人沮丧的,在全校五门通识课程中,其他四门一早已经满额,唯独笔者这堂课门可罗雀,开课后仅有不到二十位学生选修,而且大多数是别无所选后无奈的选择。可喜的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是想了解马来西亚历史而选上这门课。
事实上,这是一门已经被搞坏的课程。国民中学不符史实的教科书,加上不理想的教学态度(这是同学告知的),使同学兴趣缺缺,闻“史”色变,经过数年的痛苦折磨后,对国家历史避之唯恐不及,故此此课乏人问津可以想见。更糟糕的是,进入大专就读,还需修习政府指定的“马来西亚研究”课程,无疑对同学而言这是二度伤害。有者甚至以为笔者的课程是以马来文来教导,事后知道是个误会后,方始安心选修。
这些学子的反应是最直接和真实的,他们对国家历史的厌恶和不屑,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实际上也表示了国家历史教育的失败。想通过历史教育洗脑,却适得其反,徒增厌恶,这恐怕是当局者始料不及的,结果笔者也是间接受害者。现在教育部还打算要求小学四年级开始修读历史,成效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与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恐怕渐行渐远。
目前已经有不少文章点出,自1980年代以来,国民中学的历史已经被大幅度修订,偏重伊斯兰教史,朝去印度化、去华人化和去殖民化迈进,最后剩下的仅是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历史,不需笔者在此赘言。实际上,国史的论述早于战前就已经有相当具体完整的书写模式和角度,尤其是英殖民政府出色的学术行政人员,如威金荪、瑞天咸、温士德等的著述,已经示范了良好的论述方向。基本方向是先介绍马来西亚民族的来源,少数民族的情况和印度文化的影响,才接著介绍马六甲王朝。没有偏废任何一方,均依据其先后顺序和重要性给予公允的论述和客观的评价。
近数十年来,除国外学者的论著,类似的论著好像已经成为稀有品种。曾几何时,这些论述传统一去不返,任何人事物质要稍微与华人或印度沾上边,毫不犹豫马上让之退出国史舞台,汉都亚、敦霹雳和柔佛森林中印度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例证,一点也不顾惜。令我最为惊讶的是全班选修的同学竟然不知道马来民族源自中国,中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已经在1958年发表的<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有所厘清,如果这个研究成果写进课本,恐怕就很难再要求华人回中国,印度人回印度了。
世界许多国家民族的历史,无不以大事包揽为原则,韩国称孔子为其先祖即为一例,只有马来西亚反其道而行,将宝贵的历史弃之如蔽屣。他们不惜将源头丢弃,从中间写起。然而马六甲王朝的根源也与印度文化脱离不了关系,早期甚至是印度化的政权。他们也想方设法塑造一些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无商榷余地,这在笔者<大马民族英雄刍议>一文中已经论及。
好好的一部国史,大好河山,各种文化纷呈所形成的一道风景线,经过有政治目的政客的操弄,加上御用学者的配合,变成单调乏味的单元发展,形同一池死水。若非为了考取好成绩,大概连瞄一眼的劲都没有,但考完后春梦了无痕,一切如故,却苦了往后欲讲授此课程的老师,不知要花费多大的劲才有办法扭转学子的既定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