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败选不入阁”的策略到底是总会长蔡细历的创意,还是全体中委集体智慧的结晶,无从考证。事实上,确已是马华中委的决议,甚至是党代表大会核准的一番誓言。首相纳吉当天出席马华代表大会时,本想好言规劝友党,何必那么死心眼。但见马华党员个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纳吉只好作罢。如今有人反悔,当然很难堪。但此非重点,马华跟“信誉”两字从来扯不上关系。
当时早有不少人分析揣测,马华做这样的决定到底动机何在。依马华自己的诠释:如果选民拒绝马华,按照民主原则,马华就不应该继续赖在内阁,更不该占据全国一万多个大小官职。然而,党外人士的诠释不同:马华仍以为华社对自己情意难舍,故以“不入阁不当官”相要挟,企望华裔选民在大选中把票投给马华。否则,用“不入阁不当官”,来惩罚华裔选民。
根据马华的以往表现,以及它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华社并没把马华这项承诺当回事儿,认为马华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到时候有官儿岂有不做之理。只有一味把马华骂成“卖华狗”的华人,才一直睁大眼睛死盯著他们,看哪个不要脸的自食其言。果真有一个,就是郑修强。
内阁名单一出炉,虽然不见马华民政,但是好歹安排了两位具备血统关系的华人。遗憾的是,一位正的,第一时间表明自己不代表华人;欣慰的是,一位副的,已安排进入不能没有华人的教育部。谢天谢地,新生的内阁终于没有剪断哺育华社的那条脐带。
华人社会,华党、华团、华商、华教、华媒,五根支柱。马华民政,身为执政的华基政党,不入阁。相当于其中一根支柱,丧失了支撑功能,整个华人社会,顿失重心和安全感。这样说,一些自认很马来西亚人的“进步志士”或不屑一顾,另一些“知命老朽”或感同身受。
隆雪华堂总会长陈友信说:“如果内阁没有华人代表,我一点也不担心。我已经看过很多例子,即当华人有困难时,我们不只是向本身族群的代表求助,任何族群都能代表马来西亚人”。
华总会长方天兴所代表的华社最高领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马华民政,请重新检讨不入阁的决定,甚至恳请有关州属考虑,委任华社助理来协助解决华社的问题。
无独有偶,《星洲日报》发表社论,题为:“华裔副教长任重道远”;董教总见缝插针,在媒体面前亮相,一时称尚不了解副教育部长其人,一时殷切盼望与信任副教育部长会面,甚至林连玉基金也迫不及待地要与副教长交流。说归说,心头那股酸意,难免不经意就流露出来了。
可见,烟囱政治之下,执政党华裔代表不入阁不做官,对整个华人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是深远的。华人社会不但从心理尚未做好准备,从现实层面看,以往华社内部的运作生态也正在动摇。
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华总、董总为代表的一些华基政党的寄生虫,他们以往常兴风作浪所必须依赖的运作机制,开始土崩瓦解。未来,就算要象骂魏家祥那样,骂新任副教育部长,而以她沙巴团结党的背景,董总只可能朝著教育部方向射射飘箭。
象世华媒体这类亲国阵的华媒,也因马华民政不入阁而陷入新闻迷失。以往为烟囱政治量身定制的新闻视角和新闻内容,都因缺乏华裔正副部长而迷茫无助。华团华商,这回也将失去以往邀请华裔部长推介活动的那种民族亢奋。唉,难!难!难!
试想,当丹斯里谢富年邀请叶娟呈为其子文华小剪彩时,副部长情急之下,突暴一段东马客家笑话,笑翻这位亿万富豪和嘉宾叶新田,可现场一大片出席者,怕不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
喜欢不喜欢,马华不入阁,已经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