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7日讯)中国在爆发疫情时就一直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Ct值需达到40或以上才可算阴性。中国有关当局日前发布最新的防疫政策,除了将Ct值下修至35以上就不算阳性,出院隔离天数也相应缩短。
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局15日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下称《第九版》),此版修订,是基于研究Delta、Omicron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其修订内容主要包括: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调整出院时新冠核酸检测标准等。
由于Omicron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因此,《第九版》提出,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其中,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与此同时,《第九版》规定,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这也就意味著,当Ct值大于35时,不算作核酸阳性。
“之前,Ct值在0至40之间都算阳性,但研究数据显示,当Ct值大于35时,密接者也不会出现感染,所以这部分‘感染者’不具有传播能力,再把他们隔离,会涉及到更多人群以及隔离资源。”
一位核酸诊断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根据过去的疫情特点,把Ct值范围设置得大一些,能够捞出来更多的感染者,更大范围和更快地阻断疫情,因为Ct值范围定得越大,检测到的阳性感染者就会越多。但在当前Omicron变异株的情况下,这一手段已经不合适。
出院隔离天数缩短
中科院深理工大学(筹)讲席教授、流行病学与生物信息系主任唐金陵一直担忧“隔离不足”或成为一个城市Omicron疫情失控的原因。“追踪和隔离感染者是两年来我们实现动态清零的关键措施。这个措施的短板在哪里?短板,是能力最先到顶的那个措施,在能力有明显天花板且不能很快提升的地方。”唐金陵认为,当隔离需求大于隔离能力上限时,疫情失控的“扳机”就抠动了。
唐金陵认为,城市的集中隔离能力明显存在上限,这个上限就是这个城市所有可用来集中隔离传染源(感染+密接)的房间总数。当这个总数超过现有隔离房间总数时,多出的感染者和密接者将不能被集中隔离,从而不得不把他们留在家里或社会上。“不能严格、集中、有效地控制传染源的活动时,离失控就不远了。”
此外,《第九版》还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据《澎湃新闻》报导,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对此表示,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以前出院到隔离点待2周,现在改成出院居家监测7天再做核酸,“这是一次大调整,科学依据要通过足够科学数据来保证。”
专家:为未来抗疫腾出空间
另外,针对Ct值的改变,张文宏认为是“非常重大的改变”,换句话说,患者可以提早出院了,现在上海平均住院天数是15天,但调整后可能降低至10天,对于一个被隔离的人、被隔离的家庭,感受度会出现非常大的改变;专业医生也都在拍手叫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有治疗的民众隔离时间缩短,对整个社会又不增加防控的风险。
张文宏提到,医疗机构里重点讨论分层救治、分层治疗,轻症病人和无症状的人会在指定具有医疗条件的隔离点进行隔离观察,“我们可以留出更多医疗资源救治重症病人,通过这几个重大标准的制定,会为我们未来抗疫腾出空间。”
张文宏认为,对未来抗疫有三个“武器”,第一,疫苗充分的注射;第二,要有治疗有效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中医药等支撑;第三,有非常充足医疗冗馀度,这次诊疗方案的更新是在抗疫整个过程当中非常具有战略性的一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