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15日讯)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主任研究员熊本雄一郎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因2011年福岛核灾而流入海洋等的放射性物质铯134,在约8年后首次抵达了北冰洋边缘海的内部。
中通社报导,有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熊本雄一郎等人在事故后分析了北太平洋等处海水。在2019年10月从阿拉斯加半岛以北、北纬73度附近的北冰洋采集的海水中测出,铯134(半衰期约2年)含量为每立方公尺0.07贝克勒尔。在去年10月从北纬75度附近采集的海水中测出,含量为每立方公尺0.04贝克勒尔。
另外,铯137也同样流到了北冰洋内部,已向北冰洋的中心区域扩散。据推算,源于核事故的铯137(半衰期约30年)在两处海水中的含量,分别为每立方公尺0.95贝克勒尔和0.87贝克勒尔。
微量放射性物质
熊本雄一郎称:“源于核灾的放射性物质抵达北冰洋时为微量,只是勉强能够测出的水平。但为了掌握扩散状况和防止不好的传闻,有必要正确传达各种信息。”
据悉,迄今的分析已揭示,因事故而释放到海洋和大气中的部分铯在抵达美国西海岸后北上,沿阿拉斯加半岛抵达白令海。部分铯通过北冰洋边缘海楚科奇海抵达内部。2017年9月,有其他研究人员在楚科奇海检测出铯。
此前,发生核灾的福岛第一核电厂经营方东京电力公司,计划排放核污水,其中的氚也很有可能重复相同的路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一个专家组11月15日抵达日本,对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估。尽管这些废水已经过处理,但外界对于排放仍有不少担忧,此前也引发多方包括中国、韩国等反对。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啸摧毁了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冷却系统,引发3个反应堆的堆芯熔毁。东京电力称,福岛第一核电厂现已累积上百万吨核废水,装于储藏罐中,预计明年将达到容量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