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锐实力(Sharp Power),专指让某些极权政权得以强迫和操纵国外的能力,而崛起的中国显然成了代表性政权之一。其实,所谓的“锐实力”只是“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代名词,说到“操纵”他国舆论或“渗透”他国体制,值得深思的是,岂是中国独有?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要了解何谓锐实力,得先分清它跟较多人认识的硬实力(Hard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的分别。硬实力的基础离不开军事及经济力量。;而软实力立足于价值观的吸引力、产业优势乃至文化影响力,配合积极主动的国际宣传。”
“有别于硬实力和软实力,锐实力指的是针对特定国家发动颠覆、渗透,以利刃般的外交手段,达到在境外压制言论、扩张势力以至操控意识形态等目的。”
吁西方联手抵御中国
过去一个多月, 美国《外交事务》双月刊、英国《经济学人》,以及创造“锐实力”一词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先后发表文章,就中国锐实力崛起提出警告,而澳洲、纽西兰、德国等民主国家最近亦相继指摘中国,透过政治捐献和提供免费旅游等手段,诱使当地政客或官员代表北京利益发声。
《经济学人》在文章中举例,澳洲和德国是最早发现身受其害的国家,西方宜及早联手,避免中方插手干扰,控制国家的政策和民意。
《经济学人》指出,澳洲是第一个对中国竖起红旗的国家。澳洲政府去年12月5日提出新法案,对付外国“前所未有而且越来越精细”的渗透。有澳洲反对党发言人、资深参议员因为涉嫌收取中国的金钱而辞职。
除了利诱,也有威逼,例如北京当局只因为挪威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给刘晓波,就对挪威施以惩罚。另有些学者因为曾经批评中国而被拒出席某些论坛或被邀为讲者,有些学者则避免研究若干被中国视为敏感的题目。
“孔子学院”在《经济学人》文章中也成了持剑人( 中国)的“利器”。“虽然孔子学院在对外交流、传授汉语方面深受外国人喜爱,但不经留意,中文课的学生们会对中国的‘集权主义’产生留恋之情。”
文章写到,许多国外大学已经用孔子学院的中文课程,代替自己开设的语言科目,“这是中国政府砸钱的结果”。
《经济学人》认为, 为确保中国和平崛起,西方要腾出空间让北京发挥,但这不代表中国可以为所欲为,透明而公开的社会可以使得中国的锐实力弄巧成拙。反情报、法治以及独立的传媒,是对抗煽动的最好防守。
中国经济强势 西方担忧
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西方学者们担心的一点,就是中国和美国是否会因为争夺领导地位,让全世界掉到陷阱。
但中国的崛起和以往大国的崛起,有个明确不同的情况: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已和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比如中国制造进入西方千家万户。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经济未倒,还成为资本输出国,成了很多国家的资金来源国。这使得最早倡导国际化的西方,感受到中国“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对于西方的担忧,中国领导人强调,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行政策,都不主张霸权主义。但中国也不会陷入中等先进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希望西方大国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
另外,中国有著世界上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进程。所谓“中国模式”的政治威权管理国家、经济部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近年来在“第三世界”找到不少知音,甚至压倒了西方百年来主张的普世人权、民主模式。
同时,中国和俄罗斯加强官方对外宣传,这些都成了西方对中国还有俄国担忧的主要方面。
“软实力依然是西方优势”
面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锐实力影响,“软实力之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上个月在《外交》杂志上撰文说,中国和俄罗斯利用锐实力的挑战确实存在,但民主政府和社不能反应过度,从而损害西方国家的真正优势——软实力。
约瑟夫奈说,软实力依赖的是自愿,从人的自主性角度来说,是更受欢迎的一种做法。而硬实力依靠的是威胁和劝诱。
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如果有人拿枪指著你,要你交出钱财,拿走你的钱包,这时你的想法和愿望都已无关紧要。这就是硬实力。如果他通过说服,要求你把钱财交给他,他就改变了你的想法和愿望。这就是软实力。
他说,中俄的锐实力实际上是硬实力的一种。
约瑟夫奈指出,在公共外交领域,西方国家陷入困境,很难区分软实力和锐实力,也正因为如此,很难对来自中俄的锐实力做出回应。
约瑟夫奈解释,软实力方式的说服,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叙事方式和框架预设。不过,只有在预设框架过程中涉及极度欺瞒行为时,可被视为胁迫。因为胁迫的存在,软实力滑向锐实力。虽然并非暴力性胁迫,但它依然阻碍对方进行有效和自由的选择。
“如果莫斯科的《今日俄罗斯》及中国官方新华社,在其他国家进行公开报导时,即便他们报导的内容我们不喜欢,但它行使的是软实力,而我们应当欣然接受。但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秘密地在14个国家支持33家电台时,它已跨越了‘锐实力’的边界,我们应当揭露这种有悖自愿性的行为。”
他说,孔子学院也一样,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必须抵制住限制学术自由的诱惑。跨越这条界限,已经导致一些孔子学院被迫解散。
华媒:披著学术外衣骂人
曾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前院长、前国防部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清楚表示,锐实力是锋利、可刺破、渗透、穿越目标国家政治和信息环境的力量。他认为,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教中文、教书法,看似是无害的,但活动明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对于西方舆论将中国的“软实力”指为“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利刃”的“锐实力”,中国媒体评论就认为,《经济学人》的文章“捕风捉影,充满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是典型的歇斯底里和偏执症”。
总部设于中国上海的观察者网就刊文称,借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澳洲)”等问题来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渗透论”,在西方媒体中并不鲜见。这次《经济学人》又加上了“锐实力”的新说法,这是给“中国威胁论”这贴药强行换汤。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指,做同样的事,美国和西方是展现软实力,中俄则是使用锐实力。比如美国的基金会在中国资助学术研究,是软实力。香港的中美交流基金会资助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成了锐实力。在中国有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它们都是软实力,中国在世界各地办的孔子学院,就被约瑟夫奈贴上“锐实力”标签。
文章认为,“西方舆论这一轮对中国‘锐实力’的指责和炒作给了我们一个感慨:西方真的不自信了。这个概念的提出也许意味著西方对华全面攻势向守势过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