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7日讯) 中国正发展超特大城市,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省协同发展更进一步,按计划2020年前实施北京至河北霸州铁路等9个项目。意味著,京津冀一体化下过亿人口将朝“1小时经济圈”迈进,形成“世界最大城市群”。
《星岛日报》报导,北京市财政局表示,今年北京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安排资金333亿元(人民币、下同 逾215亿令吉)。学者刘彦平认为,京津冀交通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难,唯有打破市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疆界,才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
不同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指搀合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京津因直辖市的地位,在获取国家资源方面享有巨大便利,令河北省长期处于弱势,而全国最好资源又由北京独占。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刘彦平认为,但由于三地产业竞争关系,实现真正京津冀一体化在操作层面并不会太顺利,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过程,“如何打开行政区划的疆界,实现弹性的互补,还有好多障碍需要克服。”
完成大量产业转移
据介绍,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重大国家战略”,并将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据去年发布京津冀铁路规划,2020年前实施北京至霸州铁路等9个项目,届时基本实现京津石(家庄)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零点五至一小时通勤圈。
经过3年协同发展,京津冀已完成大量产业转移,2015年天津签约引进北京项目超过3000个,协议投资额近7000亿元(约4518亿令吉);去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超过4000个、资金近4000亿元(约2582亿令吉),分别占全省的40%和50%。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将协同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据悉,1小时经济圈与超特大城市,是指以中国主城为核心,在交通1小时可到达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地区。这里指透过高铁,将三地区1亿多人口组织起来,让京津冀形成共同生活圈,打造地表人口最多的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