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24日讯)已经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带给孕妇高度恐慌的兹卡病毒,竟然是1970年代美洲地区灭蚊行动太成功,导致蚊子产生抗药性,加上当地灭蚊行动没有持续下去,让蚊子死灰复燃,造成今天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世界卫生大会(WHA)周一在日内瓦举行,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向194个会员国约3000名代表表示,从疫情升级为突发卫生事件揭露出受影响国家的应对不足与缺陷。
她说,在应对埃博拉疫情时缺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及监测、诊断、感染控制与临床护理的能力,也没有任何疫苗或疗法;兹卡病毒传播、骨痛热症再现、基孔肯雅热浮现威胁,是上世纪70年代政策和控蚊失误的代价;黄热病的教训更为残酷,自从1937年起就存在的安全、低价、有效且可提供终身防护的黄热病疫苗,却未能发挥作用。
1950到1960年代,美洲为了防止骨痛热症与黄热病扩散而推出针对埃及斑蚊计划,除了中美洲与南美洲蚊种外,几乎消灭了所有埃及斑蚊。但抗蚊计划1970年代中止后,埃及斑蚊有机会大量繁殖,加上蚊子产生抗药性,令造成婴儿缺陷“小头症”的兹卡病毒有机会在几十年后再度肆虐。
避孕缺失加剧疫情
目前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兹卡病毒持续性传播,最新的传染病例已经在非洲出现。专家预测,兹卡病毒有可能在今年夏天传播到欧洲。世卫已宣布全球公共卫生进入紧急状态。
兹卡病毒主要是由埃及斑蚊传播,但也被证明可由性接触传染。
陈冯富珍还提到,兹卡病毒的传播也凸显避孕服务方面的缺失。由于目前的兹卡病毒重灾区信仰天主教,许多想要延迟怀孕的妇女无从避孕,甚至很少人堕胎。她警告,无法向民众提供普遍的性行为与家庭计划服务,使得兹卡病毒疫情加剧。
陈冯富珍说,在没有疫苗、没有可靠和普遍的诊断测试出现前,最好的预防方法还是“防止蚊子叮咬,推迟怀孕,不要前往兹卡病毒传播地区旅行。”
另外,她指出,全球卫生领域出现3大慢性灾难,包括气候变化、抗生素抗药性上升,以及慢性非传染病增加。她称这些问题均是人为导致,警告各国政府勿以利益主导政策而罔顾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