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0日讯)近期不避嫌经常触及“本土”意识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再透过自己的出生经历,讲述“香港人”身分这概念,批评尝试把“香港人”作出“教条式的定义”,强辨谁“是╱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会长久以来的多元本质,最终不会得到“实在的结论”,反而会“挑起永无休止的矛盾和争拗,实在毫无意义”。
曾俊华以《奇遇》为题在网志撰文,忆述早前复活节在马来西亚槟城度假,巧遇父母友人的儿子翁先生,而谈及家族逾百年来的移民经历。
他说,“父母当年计划经广州和香港前往旧金山,移民手续迟迟未完成阴差阳错留在香港,无心插柳决定了我和弟妹在香港出生的命运,令我们成为香港人”。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像我这种因著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长,然后往返于世界各处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甚至可说是一种香港常态”。
他认为,不论是来自广东、上海、福建抑或国内其他地方,都可以带著自己的文化、方言、信仰和生活习惯,安然在香港落地生根,不同的生活形式在香港兼收并蓄,使文化变得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