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的心声 自我调适 倦鸟知返

一个台湾归来;一个北京归来,2个同世代的青年往外转了一圈后,选择回国发展。对他们而言,留或走皆是个人选择,最重要的是,无论身在何方,都一样有“我是马来西亚人”的自我认同。

台湾淡江大学资讯传播系毕业的何劲举在台湾待了7年,4年念书,3年工作。目前担任胶带工厂老板助理的他笑说,回国后,担任的都是头衔好听的职位,此前担任的是IT公司副总经理。

在台湾担任广告业务员近3年,选择回马,最先必须面对的便是薪资的转变。台湾2012年1月生效的新修最低薪金制为每月新台币18780元(1958令吉),反之大马的则为900令吉。

“我回来刚满1年,这份新工作刚开始3个月,我有自己的规划,对我而言,工作的范畴反倒是其次,当然薪金必须至少能应付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在这个国家的前景,否则就算一份工作,能给到每月1万令吉的薪水,但过一些时候,整个产业都垮掉,也一样没用。”

“我今年30岁,正在为未来铺路。”以创业为目标的他相信,无论现在从事何种行业,都对将来创业有所帮助,因此不抗拒多做尝试。“我念的是资讯传播,没有特定的领域,假若创业,会结合朋友的专业,自己则负责管理层面,毕竟一群拥有同样强项的人很难结合在一起。”

返马感觉格格不入

他坦诚,大学毕业后,极度想待在台湾,但因留台限制,而不得不回马,暂时在独中执教一年。结果隔年在大学教授的帮助下,解决了受限问题,并在台湾找到了工作。“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台湾,反倒在大马有点格格不入。”

“回马后,第一件要解决的便是交通问题,再来就是塞车问题,而这些用在塞车的时间,实际上能够用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台湾1个月有二十几场讲座,反之大马的文化素养还有待提升,这里的生活动态不高,下班以后能从事的活动很少。”

初返者需过渡期

去年2月回马,10月时以游客的身份再访台湾,他找了前老板小聊。“在两地都待过,自然会有所比较,我和他分享遇到的事,也透露有想要回台发展的意愿,但他要我多点耐性,多待一阵、多看一些。”

当初选择“海归”,何劲举咨询了大学教授、台湾工作的老板等有社会经验的人,希望借助他们的建议,摸清自己的想法。“我是很想待在那个舒服的小圈里,但他们的想法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他们希望我多涉猎,不要把眼光放在一小地方上。”回国,最主要也最无法推卸的是作为儿子的责任,“主要因为长辈健康问题,希望有人在身边,早几年是我哥留守,现在他出走,我回流,算是种轮替吧。”

“海归”难免水土不服,回国后得经历一段适应期,何劲举坦言:“肯定会有一段不适应期,但你总不能让自己一直停留在那里,要自己学著过渡。这取决于心态,取决于你要不要去适应。”工作场所里,何劲举也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文化冲击,“同样的生产力,但已经不再是同样的报酬了。也因为如此,你会发现本地人的工作态度有很大的落差,因为在这里,做得多也是这样,做得少也是这样,这样谁会特别卖力?”“我曾经看过更好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所以回来后,有一段时间,很有冲动去改变,但时间久了,自己很累,也就顺其自然了。”

海归海待只是个人抉择

到台湾深造前,何劲举曾是新纪元学院的学生,从那时起,便开始关心时事新闻。离家一趟,再转头回看自己土生土长得地方,他不讳言对国家的不长进感到懊恼。

“我在台湾看新闻,却看见大马的负面新闻传到海外来。308前,很多家长叫身在外国留学的孩子别回来了,就留在当地发展,但308后,这些原本不打算回来的人动摇了,看看是不是能回来推动一些改变。然而,一旦过了一段时间,仍是不见任何改变时,可能又会出现大量的‘海待’,毕竟‘我为我的国家付出,但国家能给我什么?’是一个难解的题。”

回国后,何劲举参与了428净选盟3.0集会,有感在台湾的游行和大马的游行氛围大大不同。“在大马的游行毕竟还是参与得战战兢兢的,但台湾的却是抱著很开心的心情去。老实说,我去台湾之前,根本没想过有一天大马的人民会走到街头游行,相比之下台湾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对政治感到麻木了,政客天天都在吵,反而勾不起兴趣了。而现在的我们,就好似他们的70、80年代。”

何劲举认为,无论“海归”或是“海待”,都是个人选择,至于“海归”就是爱国者,“海待”则是不爱国者这样的划分,他可大不认同。

“我们凭什么因为别人的选择和我们不同,就否定他们的选择?有的人为生活;有的人为理想,不能相提并论。‘海待’在国外也能为国家做很多事,相比之下,很多人一辈子留在这里,却也没有为国家做过任何事啊!我觉得这是一个迷思,为什么为国争光非得必须从大马红出国际,不能是在海外发迹,扬名世界,再让人认识到他是大马人的身份?”

他补充:“人在异乡是异客,如果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和条件,能够提供资源与平台,我相信,‘海归’会很愿意回来。”

现定居于马六甲的陈震栩回国前先是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念02级影视导演系,大学毕业后,最先在设计公司工作了好几个月,也接拍一些短片,后来,经过朋友介绍,到广告制作公司上班,主要是拍摄广告,尤其以电视购物广告居多。

“当初会选择出国留学,主要是因为觉得留在本地眼光有限,有机会的话,希望到不同的国度生活,看看世界,增广见闻,而且我念的科系,在那也比较专业全面,这当中也包括了学费及生活费的考量。”

留学4年、工作3年,在北京一待7年,2010年回国的他目前在“沂水阁沉香书艺廊”上班,负责产品拍照,设计及网络宣传,不时策划一些文化活动(座谈会等),对现况感到满意,毕竟仍能持续接触不一样的人事物。

31岁的他,希望日后能拍一部电影,把我国优秀的电影介绍给更多人知道。现时所做的事,也算是与未来接轨的一部分,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做接触不一样的食物,对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回想当初在北京的发展,他笑说,其实一切还算不错。“从接案子、写剧本、制作预算、筛选演员、勘查场地等到片子成片,都是和一位大学好友共同执行,至少跟本科专业有关,老板对我们也很信任。”

留在当地发展,并不是一早决定好的事,毕业后心想找个机会尝试留下,吸收经验也不错,毕竟以影视行业来说,在当地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及资源。选择回国,陈震栩的原因一样是为了家人,但他的经验有些特别,是自发、主动地要求自己针对是否回国做决定。

抛下北京一切只为常伴双亲

2010年回国前,好友在家中做饭为陈震栩饯行,友情是他离开北京最难舍的部分。
2010年回国前,好友在家中做饭为陈震栩饯行,友情是他离开北京最难舍的部分。
“2009年初,大学好友的父亲患病。他是成都人,所以有段时间北京家里两边跑。当时我想,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岂不是也很折腾?于是就萌生了回国的念头,有点挣扎,离开生活多年的城市总会不舍,毕竟已经习惯了。我把回国的想法告诉我那大学好友及一名长辈曾昭智先生(沂水阁沉香书艺廊创办人),他们都提供了我宝贵的意见和支持。但真正要做决定,决心和勇气还真是缺一不可。”

他坦言,回国时,并没做任何预设,毕竟国情不一样,很多事情难以相提并论。然而,他也认同“海归”多少有些不愿低就的求职尴尬,“幸运的是,沂水阁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适应空间,准确的说应该是自主平台。当然,自我调整也很重要,特别是心态,要破釜沉舟。”

选择回国,是否值得?“有舍必有得。应该感到庆幸父母健在,陪伴他们的时间比以往更多了。

影视行业,中国的市场肯定比马来西亚大,资金也比较充裕。大马近2年略有起色,是不是昙花一现,则需要静观其变,希望未来会更好。整体而言,无论是工资、交通、生活上的便利和学习专业,北京都会比大马还要好一些。”他补充:“其实,我发现马来西亚消费也挺高的,食物和车子都不便宜。”

选择放弃北京的发展机会,也等同于切断了人脉资源,回国后必须重新建立。口音和用词,也得尽量本土化。2012年10月份,陈震栩作为策展人,策划了马来西亚华人电影展,电影展是第廿九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活动之一,将华裔优秀电影人作品,以座谈会、影片放映等形式呈献给观众。

大马根永不忘

他称:“在国外的日子,对大马的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回国以后,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肯定是升级的。身边朋友无不在谈论著我国的社会及政治问题。”

出国前和出国后,不知道是大马变了,还是“海归”的视野变了,在他们的眼中,这个国家的确是变得有些不一样。然而,他不讳言,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大马时,心情是积极的,所谓的国民外交也正是如此。

他笑言:“有机会介绍自己的国家,更正他们之前的误区,何乐而不为?举例:中国朋友都很喜欢称呼我为马来人,所以必须跟他们解释,我国的情况,种族的构成等。中国朋友对马来西亚的印象不外是:阳光海滩,美食,皮肤黝黑。”

身处何方皆不忘本

“海归”是一种选择,“海待”自然也是。“海归”不抨击“海待”,反倒说:“选择海待,也可以为国家贡献一份力。比如鼓励朋友到马来西亚旅行,介绍我们的国家,投票,都算是出一份力。为国争光,我的理解是,在你的工作领域里有所表现,而不是你身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是马来西亚人。”

“选择海待,说明那个环境拥有更多的机会及发展空间。每个人的选择,出发点都不一样。爱国的定义是什么?购买国货?我说回国投票吧,履行公民的职责就是爱国。”

很多时候,处在同一个环境里,我们反倒看不清局势,人说当局者迷,当我们跳出框框,走出世界,再回头看看原本所处的那个小圈子,反而看见了许多之前忽略掉的细节与感受。所以,陈震栩说,将来有机会,他还是会往世界迈步,装备更多的体验;何劲举则说,每每有人问起出国念书的意见,自己都答:“经济没问题,当然要去,经济有问题,也要想尽办法出国走一遭。”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10年前最后一次花钱 女子辞职过“0元生活”

阅读全文

豪华游轮病毒大爆发 241人集体感染诺罗

阅读全文

【天然气输管起火】 退休公仆惨遭火劫 9房屋被烧毁损失150万令吉

阅读全文

赴俄乌战场去年战死 台志愿兵遗物寻回“尸体已被动物啃食殆尽”

阅读全文

旧古仔路树倒压车

阅读全文

灾民何去何从 要尽快解决

阅读全文

生命抉择 淡然于心

教育

勿过早定断人生 品味当下 累积生命厚度“除了考试,你对人生一无所知,人的能力要经过人生历练才被看见,要有耐心,但偏偏年轻...

阅读全文

象牙塔无拘束

教育

挣脱管制桎梏曾经当面对总统马英九呛声,赖鼎铭认为批判是一种重新检视的态度,在教育的改革上,每一个群体都应该发声,尤其由校...

阅读全文

理财小管家

教育

培养勤俭宝宝家长必须认同孩子有自行管理钱财的责任,并认同给孩子零用钱的必要,“先分配;后花费”是理财的首要原则,对一向没...

阅读全文

流淌于口袋旋律

教育

“对上一代人而言,口琴只用作娱乐用途,是玩具乐器,不像钢琴等乐器般需要到学院里付费学习。”孙福泉坦言,早期,会想认真钻研...

阅读全文

剑眼上以武会道

教育

极致体能心成钢 通过训练发展灵性 剑道界一直流传“剑道是一辈子的修行”这样的说法,追求的不是绝对的强而有力,而是追求身心...

阅读全文

舞池中自信翩舞

教育

一辈子能找到乐于投注时间精力的兴趣,应该也算幸福事一件。卢志鹏(William)与刘丽荷(Luisa)夫妇,1992年创...

阅读全文

甜蜜负荷成长路

教育

对于ntv7节目制作人兼新闻主播徐嘉得及丈夫黄水明而言,亲子关系是一项艰钜,但充满喜悦的任务。育儿过程全参与 工作忙碌是...

阅读全文

踢拳·健身防危

教育

“踢拳”(Kick Boxing)风行了好一段时间,不再只是雄赳赳的运动,健身、减压、自我防卫,女性亦对其趋之若鹜。Ki...

阅读全文

90后 Hold住未来

教育

90后越战越勇 坚定脚步 见证自我价值陈景豪和王美玲一个穿著正装在办公室里工作,一个踩著防水靴在大自然里劳作,两人皆为9...

阅读全文

90后嫩芽出头天

教育

我的精彩正开始 90后未来坚定清晰设计师吕乐臣及自由创作人李哲林皆是90后,前者暂借用朋友的旧手机;后者讨厌别人往身上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