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来岁时,即随父亲到猪肉档帮忙,过后更子承父业,当起“猪肉佬”的谭志成;多年前,因一时“贪玩”,尝试将滞销的猪肉制成猪肉丸售卖,岂知成品竟大获街坊的好评,结果副业渐渐成了主业,开创出另一片蓝天。
尽管如此,谭志成在过去的37年来,也只坚持生产猪肉丸一种产品,为的就是要将本身的猪肉丸,无论是在口感或品质方面都做到最好最佳,以不辜负客户们的一路支持。
年过古稀,一头银发的“志成食品公司”创办人谭志成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回忆道,当年十一二岁时就前往父亲的猪肉档帮忙,过后也从父亲手中接过屠刀,初时收入还算是稳定,足以养家糊口,所以也从未想过要转行,或开拓其他副业。
然而,他指猪肉档的生意量非常难捉摸,生意好的时候,两头猪也不够卖,但生意不好的时候,却连一头猪都卖不完,若是将滞销的猪肉放进雪柜储存,品质也难免大打折扣。
街坊吃过都赞好
因此,当时一名在猪肉丸厂工作的友人见状,即建议他将滞销的猪肉制成猪肉丸出售,一来不用将不新鲜的猪肉售卖给客户,二来是售卖的货品也变得多样化,更具卖点。
当时是1981年,听友人这么一说,谭志成决定试一试,可当时并没对生产猪肉丸所能带来的改变,抱上太大的期望,仅是“玩票”性质。“若你问我当年为什么会做猪肉丸来卖?哈哈,我只是为了‘搞搞震’(贪玩)。”
过后在同一名友人的指点及自行研发下,谭志成与妻子林亚英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顺利制造出自认口感及品质还算不错的猪肉丸,并开始拿到本身的猪肉摊摆卖。
令人意外的是,邻里街坊在尝过他的猪肉丸后,都纷纷赞好,进而令他产生了继续发展“猪肉丸”业务的信心,决定以家庭式工厂的模式,开始大展宏图,并在小舅子们的协助下,一步一脚印地建立起另一座事业王国。
直至90年代中期,基于政府的管制,谭志成才结束家庭式工厂的生产模式,迁至正式的厂房,更具规模化地生产猪肉丸,并逐步交由儿子接手管理。
同时,相较于初期的每日只生产20至30公斤的猪肉丸,其厂房现在的日产量也已突破了一公吨,而顾客也从原有的邻里街坊,到目前遍布中北马多个州属,包括怡保两大知名的芽菜鸡餐馆,也是他的客户。
不打广告促销 做好产品实打实
销售管道遍布中马至北马多个州属的“志成”猪肉丸,未曾打广告或是举办任何促销活动吸引顾客青睐,全是靠“做好产品”4个字,一步一脚印地将知名度建立起来。
从志成食品公司创办以来,即作为姐夫谭志成得力助手的林家强表示,当年北上开拓市场时,曾多番受到槟州的业者恐吓,禁止“志成”在当地售卖猪肉丸。“然而,当地不少试过我们猪肉丸的商贩,过后都自动联络我们,要求继续发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猪肉丸品质及口感都非常理想。”
有鉴于此,当时的他深深体会到,最佳营销策略乃做好本份,将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只要“做好产品”就无需担心没有客源及销路。
此外,林家强也说,生产猪肉丸的最主要原料是新鲜猪肉及吊片(鱿鱼干),但前者的价格起伏不定,后者则经常会出现短缺的状况。
“羊毛出在羊身上,猪肉起价时,我们也只好贵来贵卖,但是如果降价,我们也会调低猪肉丸的售价,而不只是一味的涨价,所以每当猪肉价走高,我们涨价时,客户都会体谅。”
猪瘟是公司最大挑战
除了面对原料价格起伏不定及短缺外,另一项挑战就是应对时不时爆发的“猪瘟”,尤其是90年代末期的“立白病毒”,更险些让志成食品有限公司穷途末路。
志成食品公司第二代掌舵人谭伟民指出,立白病毒爆发时,人人几乎闻“猪”色变,面对猪肉货源短缺是其次,最大的挑战乃是没人要吃猪肉,令销量一落千丈。
他回忆,当时的订单实在少得可怜,厂房平均一周才运作一天,起初也没什么,但过了不久实在抵不住了,因此与雇员们坦诚相告,厂内的逾十名雇员也给予体谅,接受减薪的方案,陪同公司度过难关。
“当时,经历了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立白病毒的影响逐渐消退后,生意量才慢慢有所起色。”
他表示,当时的情况虽然难捱,但也未曾想过马上结业,毕竟旗下有逾十名的员工,个个都必须养家,只能见一步走一步,所幸最终还是成功度过。
另外,他也坦言,虽然其公司是生产与猪肉相关的产品,惟厂房一直都是依据卫生部的指南来投入生产,所以也未曾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扰。
【志成食品公司】
创办人:谭志成及林亚英夫妇
创办年份:1982年
产品:咸香猪肉丸
业务范围:霹雳、雪隆、槟州、吉打及吉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