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7日讯)我国在去年12月发生大水灾,多个州属遭遇洪水重创;水灾导致道路中断,也使不少居民流离失所,使我国的经济蒙受不少的损失。 对于史上难得一遇的水灾,不少人士将水灾发生的因素归咎于城市规划,认为有关当局并没有妥善管理城市规划,以致城市排水系统不佳,加剧了水灾灾情。
对此,城市规划师赖俊玮指出, 导致水灾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因此不能完全归咎于城市规划,或是气候变化的单一因素。
他指出,自然环境现象有一个周期,有可能是20年、50年甚至是100年,以吉隆坡大水灾为例,从1920年、1971年至2021年,期间都相差了约50年的周期。
“去年的大水灾我们也适逢海水涨潮,导致海水倒流进陆地,而陆地上的雨水也不能及时排出。当然,城市规划也有可能是导致水灾的因素之一,当中包括基建、排水系统等。”
他说,一座城市的城市规划是基于三大因素,即经济发展、社会(地区居民需求、房屋建设、交通)以及环境(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都是息息相关 。
“气候变化在21世纪对大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对于城市发展,给予了一个不同的方式去方向,也是我们需要去探讨及应对的变化。 ”
他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虽然大马并没有太多的天灾,但也是我们必须应对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大马政府在2010年把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纳入国家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即称为国家硬体发展计划(RFN)。这个计划是每5年进行一次探讨,但有别于专注经济发展的大马计划,RFN会比较专注于土地发展及城市规划的部分。 ”
他指出,国家硬体发展计划提出了多个有关于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与措施,当中大马的目标是在2040年达成西马半岛50%的森林覆盖率。
“半岛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为47%,虽然距离50%只有区区的3%,但其实1%的面积相等于槟岛的大小,所以是个不小的挑战。 ”
“另外,该计划中也有提及如何减少天灾所带来的破坏,最近也有提及海绵城市的概概念,即城市市中建设防洪防涝并兼有生态环保功能,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绿化环境并减少洪水,避免洪水太快排出至低洼或下游地区。”
对于如何改善水灾的情况,他说,除了海绵城市,当局也可从基本建设方面下手,例如精明隧道(SMART Tunnel)等,让水量绕过市中心,再排出城市外。
“但是这些水还是会经过下游,到达八打灵及巴生等地方。 所以在规划方面,我们不能只是看一部分的,而是要看整体大环境。”
“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自然环境,因为气候变化以不同于之前所认识的自然环境。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天灾都是水灾、土崩或是气候干燥,但我们也许可探讨其他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 例如台风、地震或是恶劣天气。 ”
“这些都是一些未知数,所以我们需要加深对环境的研究,才能通过这些数据,做出更好的规划。 ”
他也坦言,城市规划师在进行发展规划及蓝图后,但在执行方面上遇到阻碍,因此城市规划也许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理想城市规划。
开讲议题: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
嘉宾:城市规划师赖俊玮
主持:谢劲程、丘淑霖、叶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