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适逢清明节,也是追思先人的日子,而大马华人大多都维持传统的祭祖方式,但许多过程已经简化或去芜存菁,《东方上爱FM》请来华总文化委员会秘书柯淑华及广东义山财政彭志峰来谈谈,现代清明节的追思与仪式。
古时清明节的习俗不只是到义山扫墓、还有上山踏青、放风筝。
柯淑华表示,清明节是慎终追远的日子,扫墓祭祀已变成一种仪式,为缅怀祖先的一种表示。
她说,清明节祭祖仪式可在10天前及10天后进行。
她指出,扫墓也有一些习俗,如培墓和挂纸。培墓是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再用培土进行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将之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整修完毕后,会开始祭拜,而在祭拜时,则在墓前供奉牲礼。”
柯淑华表示,挂纸,即用小石头把五色纸压在坟墓上,而五色纸代表屋瓦,这意味著有主墓地及有后人供奉之。
彭志峰则认为,清明节拜祭时讲究的是孝道,与此同时也可凝聚一家人。
他说,华族一向注重4个祭拜祖先的节日,包括除夕、清明、重阳及冬至。
“而早前扫墓人士会查看什么日子适合祭奠,但现在的新一代比较不迷信,祭祖的日子已无限制,任何时候都能够祭奠。”
网上祭奠太过虚拟
另一方面,柯淑华指出,随著时代的变迁,准备祭拜的方式已开始简化,尤其在准备祭拜的贡品方面。
“很多传统食物现在都很难寻获或准备,虽然他们不会亲自下厨准备,但是都会选择叫外卖,来拜祭祖先。”
“又或者会选择准备他们喜欢吃的食物,而祖先喜欢的也会准备一两样,这样才不会浪费食物。”
她说,祭拜仪式及准备的贡品,各籍贯区域也有所不同。
随著时代变迁,互联网盛行,除了传统祭奠,近年来更是掀起网上祭奠的热潮,网络上也出现许多祭奠网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为往生者上香、献花、供奉等。
两位嘉宾皆对此不认同,认为网上祭奠失去了祭祖的意义,也觉得网上扫墓太过于虚拟且不真实。
彭志峰表示,清明节是追念及缅怀先人的节日,若无法回乡祭祖,可在远处为祖先上香,或写上心意卡向先人聊表心意。
打破外嫁女不可扫墓禁忌
嫁出去的女儿就如被泼出去的水,不能在清明节时上山扫墓,祭拜已离世的亲人?两位受访嘉宾皆不认同,外嫁女儿不允许回娘家扫墓的禁忌。
柯淑华说,该禁忌在这时代虽仍存在,但已有所改善。“虽然说是男女平等,但有些人仍存在封建的思想;家里的男丁先祭拜上香后,才会轮到女儿。”
她说,然而要改变此封建思想,仍需要一些时间来教育民众。“但是有些禁忌还是必须注意,就如女儿购买给父母的祭品,避免节外生枝。”
彭志峰表示,有许多人不允许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祭拜亲人,因为他们怕会影响风水。
他说,有关的禁忌问题其实已存在许久,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续说,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一家人,都是父母的孩子,能一起祭拜都是一件好事。“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外嫁女不允许回娘家祭拜祖先,这会伤了家庭的团结与和气。现在社会也渐渐开放,也没以前那么多禁忌。”
询及如今清明祭拜仪式兴起燃放鞭炮的文化,彭志峰认为,该行为于理不合,不仅会威胁其他人的安全,也容易引起火患。清明节是惦念祖宗的日子,只有在喜庆佳节时才会燃放鞭炮。
“义山上有很大枯草,若不小心火烧草堆,便会引起林火。”
从小参与祭奠 传承习俗文化
彭志峰说,现今许多年轻人并不介意扫墓祭祖,因此前人必须让下一代从小参与祭拜仪式,带领后人传承传统习俗文化。
他说,虽然新一代不抗拒参与祭奠活动,但许多家长认为孩童不适宜扫墓,因此下一代人并不深入了解传统的祭奠仪式。
“华族重视的是尽孝,子孙们应该一同诚挚的追思先人,传承珍贵的孝道文化。”
柯淑华则认为,年轻人虽愿意传承老一辈人的传统,但清明节的核心价值已偏离,年轻一代认为纸扎品烧得越奢侈越有面子的想法不断扩张,从而失去了清明节原有的意义。
而根据现在的趋势,节日都被商业化,连清明节也不例外,每每清明节的到来,商家不断推出创意纸扎品,如纸游艇、纸银行等。
提倡“绿化清明”
彭志峰说,民众移风易俗,在祭祖时,购买这些纸扎奢侈品来祭拜祖先及逝世的亲人。
他表示,商家除了售卖各类纸扎品外,也有商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准备祭品至送货服务皆一手包办,现代都市人生活繁忙,为省去亲自采购的麻烦,倾向于使用方便又快捷的网购祭品服务。
随著地球暖化问题日渐严重,广东义山正积极提倡“绿化清明”,鼓励民众减少纸扎品焚烧量。
彭志峰说,后人毫无节制的焚烧祭品,此行为不但加重烟霾及空气污染的问题,也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
他鼓励民众文明低碳祭扫,除了向祖先表达敬意外,同时可保护环境,一举两得。
他建议,民众把焚烧纸钱的花费省下,捐给有需要的团体或机构。
他说,这除了为祖先积德,做善事外,还可帮助到其他人。
开讲嘉宾:华总文化委员会秘书柯淑华、广东义山财政彭志峰
电台主持人:黄晓涵、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