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3日讯)跨越两代人的茨厂街磨剪刀业,经历成衣出口冲击,原在街上骑著脚车叫卖手艺的磨剪老匠,从50年代的二十多人,如今仅剩下唯一的一家。叶氏磨剪随著裁缝业没落,如今行业也是日落西山,但家里新刀变钝刀的家家户户,还是会想起硕果仅存的叶氏磨剪,三不五时找上年届七旬的叶玉莲给他们磨刀。
“磨剪刀啊…磨剪刀啊…那家要磨剪刀的往这里来!”
满街骑著脚车停放路旁的磨剪老匠,把磨刀石与板凳摆好在街边,开始高喊开档服务的台词,这就是叶玉莲记忆中的磨剪“鼎盛期”。
“那是鞋匠和裁缝业兴盛的五十年代,当年家家户户,人口每家少说也有五至六人,要穿衣穿鞋,衣服和鞋子都要按尺寸量裁。”
年届72岁的叶玉莲家有五姐妹,连同一生从事磨剪的父亲和家庭散工的母亲,一家便有七口人。
“早期的人家境都贫苦,从事一份工作也只有100多元,好的工作收入有300元,但那个年代没现成的物质,衣服和鞋子都必须手做裁剪,而且不会只做一个人穿的衣服,而是做全家人穿的衣服。”
叶氏是在友力巴刹,在刀架和磨石刀上不停来回磨著菜刀,技巧熟练的她笑言,偶尔还是会发生被刀锋割刀手指流血,突然的意外依旧难免。
车衣业造就磨剪业
她回应记者的访问时,忆述起自己出嫁到友力之前的茨厂街,其父亲倚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车衣行业也造就了磨剪业一片蓬勃繁盛期。
“当年即使有20多家的磨剪匠,都不会产生剧烈的行业竞争,相反的做这行业都经历日晒雨淋,而生意各有各做,大家依然和睦相处。”
叶玉莲提到,她只有上午在友力巴刹工作,一到下午便会到茨厂街和姐姐会合,继续父亲留下的磨剪事业。
“做到无法磨刀为止”
磨剪匠要准备的开工器材不多,基本的有板凳、磨刀石及水桶,投入行业惟独磨刀石的成本较高,而每次给顾客磨剪的交货期为一天之内。
“尤其是将近农历新年,从事裁缝和车衣业的女工,工作量大,剪刀使用率高,刀锋不利就会影响工作效率,钝剪刀就会交到磨剪匠手中。”
叶玉莲说,早期每磨一把剪刀,一次收费为3令吉,而磨剪匠手中的磨刀石,每片成本也要好几块钱,磨刀石使用率高最后会成为碎石,就须买新的磨刀石。
收入不够养家
她提到,自己是在九十年代才加入磨剪业,脚下使用的板凳是丈夫20年前给她搭建的木架台,中间可以稳稳架著磨刀石,每磨一回刀锋,就在板架上试刀,然后沾水再磨,直到刀尖锋利为止。
“我们磨利器,要用上不仅一片磨刀石,早期磨刀石成本几块钱,现在要20多令吉。”
中国成衣业大量输出口,如今家家户户有现成的衣鞋满足市场需求,裁缝业走下坡,做衣人工手艺收费变得物以稀为贵,也越来越少人找磨剪匠。
她说,这个行业已经不可能养家活口,她膝下育有两个儿子都不继承此事业,现在除了家中依然用著进口自日本或德国的上好菜刀和剪刀的家庭,才会前来要求服务,把钝刀磨利。
“认识磨剪业的人少之又少,现在会找上我的人不多了,我只是不想闲在家中,而继续父亲留下的事业,我会做到直到有一天无法磨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