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27日讯)上世纪80年代的巴生港口曾是繁华的市镇,随著西港和北港的投入运作,以及周边开拓新兴发展计划的两大因素,港口华裔人口流失70%,昔日“上海滩”光辉场景不再,老街经济更沦至外劳支配!
上世纪70、80年代,也是巴生港口全盛时期,街场商贸活动繁忙,到了夜晚摇身一变,处处是霓虹灯,仿佛踏入不夜城,成为世界各国的商船海员上岸消遗购物的天堂。
在全盛时期,巴生港口拥有2家大型戏院、7家酒楼、逾百间报关行、2家百货公司以及多间酒吧等,但随著西港和北港投入运作,商船移至两港停靠卸货,海员不再留驻港口,港口街场商贸走下坡。
商业区走向没落
90年代时期,港口原是人口最密集的三美律木屋区被拆除,千禧年之后,周边也开拓新兴发展计划,包括武吉丁宜、圣淘沙等,华裔居民也逐渐往外迁移。
港口华裔人口大量外流下,导致港口商业区走向没落,目前大街经营逾40年的华人老字号商店仅剩10多间(少于20%);反之,更已沦落成外劳的盘踞地,商业区经济落入外劳支配。
商业区被外劳“鹊巢鸠占”,商贸活动也有整个天翻地覆的大转变,从华商的钟表行、洋服店、酒吧、杂货店、中西式餐馆及酒楼等,转型至货币兑换商,外劳服饰店、玩具店及外国茶室等。
商业区楼上单位,也沦至外劳聚居处,逾70%全被外劳租住充作宿舍。目前,大街仅剩的10多间华人老字号商店,全是经营超过40年,部分更是父辈传子,顾客也一样转型至巫裔和外劳为主。
行动党巴生国会联委会主席吴国民建议,巴生市议会把巴生港口老街纳入旅游手册,串联在现有的印度街老店古迹和吉胆岛旅游,将有助活络港口老街的商业发展。
他也建议,市议会与巴生港务局联手推动港口老街的建筑古迹保育行动,包括可以通过壁画、美化翻新这些战前老建筑店,吸引游客到访,振兴老街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