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20日讯)“他们不是非法外劳,只是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难民,他们到大马是等候安排到西方国家生活,绝对不会做犯法的事来‘破坏自己出国的机会’!”
中路南德园设有一间儿童庇护所,而难民学校则设在峇都柏拉,为的是让这些难民孩子可以接受教育;而在草场上举办运动会,也是学校的常年活动,希望附近的居民别恐惧,让孩子们安心学习。
儿童庇护所负责人莫哈末扎卡里亚接受《东方日报》记者访问指出,缅甸难民学校设立在中路峇都柏拉区,学校数次选在南德园住宅区的草场举办运动会,由于参与人数颇多,难免引起居民误会以为是非法外劳。
持有难民证
他强调,难民与非法外劳身份不一样,难民是持有联合国发出的难民证。
据了解,联合国在马来西亚设有两所缅甸难民学校,提供罗兴亚族人受教育的机会;一间在槟城,另一间就在巴生峇都勿拉。
莫哈末扎卡里亚(49岁)1994年来到马来西亚,手持联合国难民证,负责看顾和处理中路区的缅甸难民儿童事务。
“我比任何人更希望居民能体谅难民处境,共存一区。”
他娓娓道来难民儿童庇护所的创立和运作模式,借此让当地居民更了解难民。
他说,难民最早都是被安顿在安邦一带的,后来人数众多,慢慢扩散全国。
“巴生南德园当地的学童庇护所于2010年启用,原本是用来收留单亲妈妈的孩子,后来则是负责提供传统礼仪和宗教教育。”
他指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缅甸人离开故乡,涌到世界各地当难民。
“涌入马来西亚的缅甸难民,是以罗兴亚族(Rohingya)人数最多,保守估计人数大约有3万5000人,分散到全马各地的难民庇护所。”
“落户大马的缅甸难民,都有联合国所发出的难民证,惟却不能在马来西亚寻找工作。”
待送往外国
为了生活起居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雪州宗教理事会(MAIS)和宗教局(JAIS)配合联合国的要求,提供安排难民住宿地点,但生活起居都需自行负责。
他说,单在巴生滨海区接受庇护的缅甸罗兴亚人,人数大约有2000人左右。
他强调,为了让后辈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庇护所也配合联合国提供孩子基础教育学习的机会。
他说,今年初至今,已有40名难民学童被送往美国和澳洲,这个月30日当天也会有17人被送往美国;到了8月份,还有一批难民在安排当中,准备送往加拿大。
他指出,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机会和前途,庇护所一直都鼓励他们学习英语,以及本身族群的历史和礼仪习俗等。
人数太多引居民担忧
巴生园居协投诉组主任潘国全指出,由于难民学校人数太多,每次举办运动会都有两三辆大型巴士进入南德园,人数众多难免引起居民担心家居环境治安会受胁。
“除了运动会,这些难民也常在南德园活动,居民根本不清楚也无法分辩他们是难民身份,误以为是非法外劳。”
居协之前接获居民投诉,抱怨落户当地的缅甸难民人数太多,影响社区的生活作息。
潘国全表示,居协已跟缅甸人取得共识,一旦在南德园有大型集会,将会事先跟居协联系,让居协组织告知地方居民消息,避免引起恐慌。
他也希望居民勿对难民抱有成见和恐慌,因为他们已接受居协建议,尽量避免晚上一大群人占据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