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血汗工厂”的形象即将走入历史,主要是被科技取代。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的报告指出,东南亚约920万纺织与制鞋业的劳工中,有近2/3正面临自动化的威胁。
其中柬埔寨劳工的被取代率将达88%,越南86%,印尼为64%。
这种转变以柬埔寨最明确。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纺织及制鞋业相继将工厂移入柬埔寨,2015年两项产业的出口额达63亿美元,占出口收入约80%,劳工雇用数达63万人,且2014-15年平均月薪从145美元提高到175美元。中国、越南的成衣制造中心情况亦然。
但现在好景不再。来自其他低工资国家的竞争,持续压低全球成衣价格,2006-15年间柬埔寨输美成衣售价下跌24%,加上工资上升,使业者面临危机。若不关厂,只能加强动化生产能力,以提升生产力。
自动剪裁布匹
纺织与制鞋厂最可能采用的新科技就是自动剪裁布匹,而采购新机器以取代劳工的损益平衡时间约需18个月,劳工雇用人数将大量减少。
例如爱迪达印尼厂计划将剪裁布匹的劳工人数减少70%,柬埔寨HungWah成衣厂已立即停止人工裁剪作业。
这仅仅只是开始。3D列印及其他新兴科技,将使业者能以高度的品质提供客制化的产品,生产速度远超过血汗工厂。
更严重的,则是一些西方企业可以在国内采用同样的客制化新科技,完全停止将工厂移往海外。
好消息则是亚洲的工厂落实自动化后,可以为本地的消费者服务,尤其是中国,而且各国未来的服装及鞋类需求量也将增加。
坏消息则是各国很难为这些失业的劳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如何解决机器人时代大失业?
“全球各地劳工,快买下机器人!”若经济学家马克思(KarlMarx)仍在世,他或许会对受自动化生产威胁的劳工,如此大声疾呼,但不管可能性为何,这不失为一项建议。
因为根据裕信银行(UniCredit)经济学家哈班侯(HarmBandholz)研究调查,劳工想减少科技快速进步带来的冲击,应扩大掌握新时代生产工具,也就是机器人。由于越来越多规律性工作被自动化取代,许多低阶及中阶工作可能不保,而只有少数高技能人才能以高薪收割生产力上升的果实,最终造成贫富不均更严重。
《彭博社》报导,针对此现象,一般标准解方是扩大技职教育投资;但单靠这么做,不足以解决机器人时代的贫富差距问题。哈班侯因此提出另一个方法:“扩大持有资本的人,以确保机器人的收入分配能够更公平。”
哈班侯指出,过去鼓励劳工参与的方法,如美国在1970年代开始流行的让员工持股,作法非常成功。
套用至今,哈班侯建议企业也应将机器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重新合理分配给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