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那么再试2次。随后就交叉手指(企盼好运气),希望第4次尝试取得成功。
世界各地的银行将会关注汇丰(HSBC)能否在其他机构屡试屡挫的地方取得成功,即与中资单位成立合资企业。
前周,总部位于英国的汇丰宣布计划与深圳前海金融改革区的战略投资平台——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Shenzhen Qianhai Financial Holdings)合作。
上周,正好形成对称的是,作为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的中金公司(CICC)在创立20年后于香港上市,而在5年前,其海外合作伙伴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放弃并退出持股。
迄今为止,20年来各种形式的合资经营给相关海外银行带来的切实利益非常有限。
它们不仅只能拥有少数股权,而且合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只能说是一般,同时,它们在银行业中的排名对顶级全球机构来说太过平庸。
汇丰的交易可能不同于之前3种形式的合资企业,该交易仍需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它标志著海外合作伙伴将首次能够寻求多数股权。
汇丰有资格拥有多数股权,因为中国最近调整了针对香港创立和筹资的实体(包括汇丰最初在港设立的银行)参股的规则。但如果这种安排奏效,它可能促使竞争对手游说中国政府。
缺乏控制权
到目前为止,中外合资银行中的西方银行面临缺乏控制权的问题。近年成立的合资银行还面临经营许可有限的问题。
当年中金公司这家合资企业没有任何活动限制。它从成立伊始就是一家全服务投行。
然而,尽管摩根史丹利持有1/3的股权,但中金没有表现出与其合作伙伴亲密合作的迹象,反而经常与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在内的竞争对手合作。时任中金副总裁的方风雷还与高盛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高盛和瑞银(UBS)占据了下一阶段合作的新闻头条。两家公司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帮助了陷入困境的内地机构,在此过程中获得了经营控制权,尽管它们持有少数股权。
2家集团的内部人士宣称,它们通常与中国部门密切合作,即高盛高华证券(Goldman Sachs Gao Hua Securities)以及瑞银和北京证券(Beijing Securities)成立的瑞银证券(UBS Securities)。
在2007年调整规则后成立的合资企业在运营范围方面则没有那么幸运。
瑞信(Credit Suisse)、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花旗集团(Citigrou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和摩根史丹利(在出售中金股权后又与其他中资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全都被允许承销股票和债券发行,但迄今未获准进入更为有利可图的二级交易市场。
所有合资企业都公开宣称合作愉快,但始终有传闻称,个别银行正考虑退出。
抛开传言不提,值得指出的是,自2012年调整规则以来,这些西方银行没有一家抓住机遇将持股比例从33%提高至49%。
公平而言,评判成功并不简单。被限制在一级市场的合资企业在股票和债券发行上排名居前,但在盈利方面则要落后得多。
大多数内地证券公司靠交易、而非承销业务赚钱——承销领域的激烈竞争导致费用收入降至华尔街不可想像的水平。
文化冲突
相关银行家表示,许多合资公司面临文化方面的冲突,这让它们很难落实国际实践。一些海外银行私下里还承认,它们选择的合作伙伴最终证明比它们原来认识到的要弱。
聚焦于回报率也模糊了许多交易的根本逻辑:若没有这些交易,西方银行根本进不了中国。
时任摩根大通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员邵子力在2010年成立摩根大通第一资本(JP Morgan First Capital)时向记者表示,“我们须拥有这种能力,否则我们的全球业务经营范围将存在缺口。”
其他宣称的益处包括在中国建立业务所带来的人脉,尽管美国对“太子党”的调查让这一点成为一把双刃剑。
银行家永远不容易祝愿竞争对手取得成功,但汇丰的尝试值得关注。如果该行能在其他银行表现一般的领域大放异彩,整个行业最终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