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场的重挫,曾掀起一阵通缩恐慌,如今这种恐慌又卷土重来,全球物价下跌的担忧再现,令投资者及各国央行惶恐不安。
中国股市今年夏季的暴跌,也加剧了担忧情绪,市场担心中国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全球经济增幅大大下降,而疲弱的消费者价格数据,也令有关美国很快将升息的预期减弱。其实到今年春季,通缩恐慌已消散,投资者认定油价的暴跌已经结束。
他们预期宽松的央行政策,会逐步通过通货再膨胀,提振全球经济,因此毅然走出公债避险港,导致公债收益率(殖利率)上升。那时可以说抗击通缩的战斗取得胜利。
然而,汤森路透/核心商品CRB指数TRJCRB7月份骤降10%,至2009年初全球通缩触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关键是,该指标指数已跌穿3月所及低点,给有关原材料价格很快将停止对消费者通胀年率造成拖累的预期划上问号。
摩根大通的全球首席经济分析师布斯卡曼(Bruce Kasman)称,“我们担心,大宗商品价格近期的疲弱,可能暗示全球经济增长丧失动能,而这原本不在我们预期之中。”
摩根大通尚未调整其官方估测,但卡曼表示,全球经济第2季料仅增2%,比他季初时的估计低1%。通缩持续不退贻害多多,尤其对发达经济体更是如此,那里的家庭、企业和政府债务仍处于很高水平。
通胀率已接近零
如果消费者物价下降,那么债务的实际价值则上升,使得偿债越发困难。
全球的消费者通胀率已然接近零。即便是美国、英国和欧洲当前的复苏力度,似乎也不足以造成明显的价格压力,因中国领头的新兴经济体成长大幅放缓。
这样一来,英国央行的升息计划将变得复杂,还可能会延迟。市场原本预期英国央行在2016年初期加息。
升息预期推动美元和英镑走高,汇率上升具有通缩效应,因降低了进口价格。卡曼称,“商品价格下跌以及美元走强,有可能让美联储放慢升息步伐。美元至关重要。”
根据摩根大通,第2季全球通胀率仅1.6%,低于去年底的2%。虽然其预计2015年全年通胀将上升,但这是以大宗商品价格和经济增长,不会进一步走软的假设作为前提。
投资者被迫思考该把钱往哪儿放。新兴市场与大宗商品一样遭遇沉重抛压、而且波动性上升;投资者心态益发谨慎,也可能损及股市,而债券价格目前则逼近数10年高位。
美银美林的最新基金流动数据显示,投资者开始操作通缩题材。该行称,7月22日止当周,投资者出脱了数以10亿美元计的黄金、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资产。
中国吸引了最多的目光。中国经济荣景曾经支撑商品价格持续高企,但如今支撑作用似乎渐渐淡去。
上海股市市值在7月9日为止的3周内蒸发掉了1/3,之后在政府大力护盘下回稳。上周一沪综指又重挫8.5%,创下近8年半来最大单日跌幅。
资本正从中国大量流出。根据高盛估算,第2季净流出总额多达2200亿美元,使得过去一年净流出总额多达7610亿美元。
投资环境风险高
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资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估计,金融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将从过去一年的正2%,降至第3季的零或负值水准。
该基金前周对中国发表悲观的看法,指称,“我们目前身处不确定性最高的时点。眼下没有安全的投资地方,投资环境看来风险升高。”这不仅给中国央行,还给英美和欧洲央行等著眼于通胀的发达国家央行,都造成很大的困扰。
英国通胀位于零水平,远低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以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衡量,美国通胀为1.2%,低于2%的目标。这些都削减升息的理由。
去年欧元区对通缩的担忧最为剧烈,欧洲央行即因而自3月起挹注1万亿欧元入市。上周一出炉的公报显示,欧洲央行警告打击通缩的战争尚未结束。
公报指称,“从统计的角度来看,要辨别出基本通胀的转折点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数据来表明这一转折点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