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厂街是华人在吉隆坡的聚集地,在未经蜕变前,它是吉隆坡其中一个最古老的华人社区兼商业区,至今仍保留许多华人社区重要的民俗文化,包括大街小巷的古早味美食。不过,随著时代变迁,同一款的食物味道却有所不同了!
谈及茨厂街的古早味美食,《东方日报》约访了在当地长大的前马华总会长丹斯里翁诗杰,他也是马来西亚民族中华兴基金会会长暨执行长。
大众银行现址毗邻的2层楼建筑物,以前是商住两用的“大杂院”,屋主将房屋隔开20间房间,再分组给20户家庭,一共住著86人。翁诗杰与父母和弟弟,就住在其中一间房间。
侃侃而谈的翁诗杰,从五六十年代起的社区环境,带出当时茨厂街区内各巷大街的美食,尤其是“谐街”(现已改名敦李孝式路)斜对面的24小时营业的大排档,早上卖包点、下午有叉烧和晚上是大炒。
“我房间的窗口,就刚好对著大排档的叉烧炉,叉烧味每天都会飘进我们的房里,令人又爱又恨!”
前一篇报导提到“5州4香3界2园1成”是集合了当地社区的吃、喝、玩、乐。但从翁诗杰的记忆里得知,位于苏丹街的“双英斋馆”在当时也是一间响当当的茶楼。
“思士街(Jalan Hang Lekir)是当地的美食街,位于茨厂街和苏丹街的交界处,就是金莲记、冠记云吞面的那条街。而在冠记云吞面的后方,有一档专卖加央(Kaya)的小贩,他每天风雨不改在那里制作加央,香味弥漫整条街。”
美食犹在味道已变
“还有大众书局的现址对面,以前是一间‘大来照相馆’,店前有一档豆腐花档口,传承至今已有三代历史。”
“其实,当地的一些古早味美食并无消失,只是味道改变了,原本让人回味的古早风味已消失,许多传统美食都各有继承人,也有人把先人留下的食谱,带到其他地区发扬光大。”
他说,不过,茨厂街中华巷内,以前有一档“何威记云吞面”和“薛权记云吞面”在许多年前已从中华巷中消失了!
“其实,大部分保存下来的美食,但已经过不同人接手经营,或者换成第二代或第三代在经营,味道是否如同当年一样,看来只有老一辈的当地人,才最清楚。”
他举例,三间庄猪肉丸在多个地区都能吃到,但其实它的发源地,就在大家购物中心(Kota raya)后方的“三间庄猪肉粉”,虽然现在的口味有点不一样,但口感颇为相似。
他说,“三间庄猪肉粉”是取名自“三间打通的店铺”而来,老板研发的猪肉丸是四方形,口感比一般的猪肉丸来得扎实!
“还有茨厂街的‘四眼仔鸭脚包’更是历史悠久,买少见少的美食,以肠包裹鸭脚及鸭肝等鸭内脏的‘包’,味道浓郁香醇,口感一流;是目前少数仍在流传的古早味美食。”
头顶大盘背木架 边喊边卖叮叮糖
“叮叮当,叮叮当,谁要来买叮叮糖?”
翁诗杰说,叮叮糖,从五六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初,是当时候小孩子们最爱的零食之一。现在在茨厂街还能看到小贩拿著铁锤,在装满糖的盘子上猛力敲凿,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卖叮叮糖的小贩,都是头顶一个大盘子,肩上背著木架子,边喊边卖叮叮糖。”
如今叮叮糖已买少见少,仅在少数庙会或售卖古早味的地点,才能找到。
买了年货去喝茶 乐安茶室光景不再
位于苏丹街的乐安茶室于2013年9月30日,结束了75年历史,转眼间,已结业3年了。
乐安茶室老板的媳妇,也是经历长达2年“征地风波”的林月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述说七八十年代的华人社区,在农历新年期间的浓厚气氛。
“每逢新年前,留在吉隆坡过年的‘本地人’,都会到茨厂街办年货,手上拎著一袋袋的新衣裳、腊味和年饼,来到乐安茶室喝一杯海南茶,吃海南面包。”
“到了新年期间,乐安茶室都会开到下午5时,因为留在城内过年的老街坊,都会聚集在乐安茶室,与朋友们叙旧喝茶,谈笑风生。”
谈到这里,她不禁感叹地说,在新年前数天到苏丹街走走时,发现当地外劳比本地华人多,虽然许多商店前都摆满琳琅满目的灯笼、衣裳、装饰和年饼等年货,但人潮比往年少了很多,气氛也不如当年的热闹!
“逝去的光阴无法重现,老街坊们都非常怀念当年那股浓厚的过年气氛,过去种种欢乐的情景,只能凭著尚存的记忆,慢慢去回味。”
“其实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华人社区里开一间传统华人茶室,把以前的‘乐安’从历史里‘搬出来’,重新呈献在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