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视机、手机和电脑的年代,数十年前吉隆坡人的最大娱乐消遣,就是到戏院与百人争夺戏票,坐在吱吱作响的木椅上,仰头凝望大布幕上的黑白默片,或为登台的歌星鼓掌叫好,刻划出属于吉隆坡电影院的一段风光荣华。
追溯历史,本地电影娱乐业的先河,是由杜南在1910年开创,他开办了大中华巡回电影院。当年,电影院是一个大型帐篷,所放映的皆为黑白默片。每当开映前,戏院经营人或工作人员都会先介绍剧情,甚至在解说时透过影片内容宣传反清的革命思想。因此,影片以富有民族思想或爱国主义的剧情居多。
为应付吉隆坡人对电影院逐渐扩大的需求,中华戏院从“流动帐篷”迁入建筑物继续举办,这就是电影院时代的诞生。而30年代发迹于星马一带的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在东南亚各国雄霸影视娱乐业,最风光时期时,旗下拥有110多家电影院、10家游艺场和4间大舞厅。
邵氏电影登入星马后,轰动一时,不只影响南洋华人的庶民文化,也带动五六十年代马来电影的发展。其中,我国一代马来巨星比南利,也曾是邵氏旗下一员。如今,这些老戏院似乎都已不复存在,已被迷你戏院取代,一间电影院内可有最多十多个迷你影院,播放不同电影;隆市几乎没有大戏院的踪影了!
为了寻回老吉隆坡人对消失戏院的回忆,《东方日报》记者重返其中一个“戏院集中地”隆市汶莱区,聆听戏院外摆档的小贩、载送影迷的德士司机、见证戏院演变的老观众,甚至直闯戏院的倒卖黄牛票业者,细说当年。
邻近多戏院 汶莱区是“乐园”
不愿具名的电影迷透露,以前,当地人都将隆市汶莱区称为“乐园”,而邻近一带也设有多间戏院,当中包括大华戏院、星光戏院、金华戏院、中山戏院、专门播放西片的丽都戏院,以及后期不时播放色情电影的光艺戏院。
“当年,我曾到中山戏院观赏黄飞鸿的电影,也曾到过丽都戏院观赏西部牛仔电影,一天约有2至4场戏,且每场戏的价格都介于30仙至60仙,西片的价格则较高,介于60仙至80仙。”
他说,一般戏院的播映时间皆为中午3时、傍晚7时和晚上9时,每逢周六日则会在晚上11时追加“半夜场”。
坐到木虱椅一身痒
“当时的吉隆坡人接受什么教育,就会选择看什么样的戏,虽然以前看戏没有爆米花‘陪衬’,但可带入戏院的小食可多著,电影院外经常会有兜售糖果、酸梅和玉蜀黍等摊位。”
20来岁就进城谋生的张展隆(60多岁),自身虽住在蕉赖2英哩半,但经常驾著摩哆前往吉隆坡的戏院,观赏电影。
“以前戏院的售票处,只有一个‘小窗口’让民众买票,但大家都无视秩序,争先恐后把钱塞入小窗口抓了戏票即收手,有时甚至拥挤得无法把手抽出,所以每次买完票,感觉手臂都快断了。”
他形容,以前的戏院以木椅居多,座位如梯级般往上延伸,一般可容纳两三百人,并分为前座(40仙)、中座(65仙)、后座(1令吉25仙)及贵宾座(楼上的半圆独立座位,价格无从考察)。
“我们的收入低,只能购买便宜戏票,有时不幸运还会坐在‘木虱椅’,看完戏回家后,双腿会被木虱咬到痕痒。”
入夜最多人 最快乐时光
来自陈秀连路的赖发记(60岁)说,小时候为帮补家用,在10岁时便到戏院外摆摊兜售刷子、衣架和梳子,深受女性观众欢迎,而看戏人潮一般是在晚上11时,最为鼎盛。
“我记得大约在1977年,每当好戏上映时,戏院内总是爆满,当然我也曾买票进星光戏院,观赏当年火红的‘千言万语’。”
如今在富都广场外经营碌碌档的谢振峰(65岁)说,18岁从沙巴前来吉隆坡谋生,曾当德士司机载送不少影迷前往戏院。
年轻时,看戏是他最快乐的时光,除了可观赏邵氏电影,还可品尝各种美食,如花生、甘蔗和凉水等。
曾担任黄牛票业者的老先生(不愿具名)则说,早期戏院播放的电影主角,包括郑佩佩、林黛和凌波等。“由于我卖黄牛票,所以可在不买戏票之下,直闯戏院看戏。”
情侣约会胜地
同样也是老吉隆坡人的武吉免登国会议员方贵伦则形容,由于60年代的吉隆坡没有大型购物商场,所以人民唯一可消费的地方,就是电影院或戏台,不仅是情侣约会胜地,同时也是好友相聚的热门地点。
“一般上,比较热门的包括《大力士》、《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等反恶势力电影,都会在傍晚时分上映,售票处前总是大排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