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时代,大家都需不断自我提升,然而现代人所追随的学习方式或模式大多与科技产品扯上关系,真正用身心灵感受的学习方式渐渐被遗忘。
向来学习风气不盛的马六甲古城,许多年轻人日常消遣主要是流连在咖啡馆或购物场所,近年来,古城一些个人单位和组织,开始进行多场分享会、工作坊及导览等活动,希望能带动州内的学习风气,加强自主学习的活力。
一日班培养业余兴趣
2003年成立的慈济大学马六甲社会教育推广中心,算是州内较早创办的学习中心。负责人何翠英表示,该中心从初期仅开办花道及茶道两项课程,最后发展成今天的18项短期课程,未来也打算开设专为乐龄人士而设的学习班。
该中心秉持“终身学习”概念,课程刚开办时,反应并不热烈,该中心坚持了3年才看见希望。“曾想过要引入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课程,但大家都兴趣缺缺,无论任何年龄,我们都希望他们可快乐学习,我也常会去发掘适合老师,不再限制所办的课程路线,只要有益身心的项目,都尽量带入社教中心。”
曾在台湾求学的她强调,若与台湾相比,两地学习风气迥然不同。台湾市民不论任何年龄层,大多踊跃参与。回看甲市民,尤其年轻人,似乎都不太愿意尝试培养业余兴趣;至于乐龄人士,对中心的短期课程反应还算不错,但乐龄人士也有生活忙碌、课程费用、不符兴趣、无人陪同等顾虑。
为此,她去年开始效仿吉隆坡社教中心,开办一日班如百褶被、烹饪、烘焙及工作坊等,尝试捉住本地人的兴趣。“吉隆坡社教中心开办的课程报名都很踊跃,我将与他们继续合作,在来临的11月和12月举办一日工作坊、禅绕画、素盆菜和年饼等,未来也打算开设专为乐龄人士而设的学习班。”
从学习中体会生活
自小喜爱手创的林秀萍在2011年成立“夏天散步”手作杂货铺时,因结识布织手作爱好者,开办甲州首个专以个别物品授课的缝纫班。
她说,开办缝纫班的主要原因是想将在台湾流行已久的“手感经济”带入本地,恰巧当时手创品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大家厌倦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及客制品,想回归以前的手作年代。
“当时我的手作杂货店设在老街旅游区,光顾的多为游客,他们喜欢稀有及独一无二的物品,且自己纯手工制作的物品可增加满足感。”
除了手创,她亦关注与艺术和心灵相关的东西,为了提升甲州学习风气,决定在近几个月开办多个工作坊,希望本地年轻人不要盲目追求潮流,能从学习中体会生活。
环顾身边的年轻人,林秀萍认为,大家渐倾向追求物质生活,将多馀的时间和金钱用在社交网络,所分享的事件不外乎自拍照或咖啡馆美食照,鲜少沉思、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
“甲州虽被称为文化城,但文化活动并不多,出席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应该培养更多爱好,我真的很希望我们可以像居銮、麻坡、邦咯岛那样,多一些有内涵和创意的活动。”
其手作杂货店目前已迁至武吉卡迪,除了续在每星期六举办缝纫班外,今年10月及11月其考获芳疗师执照的友人也会开办工作坊,12月则是插画课程,未来更不排除增设传统手艺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