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开埠百年的中路镇,巴生中华国民华小今年已迈入第91个年头,原称国民学校,于1924年4月1日创校,第一所临时校舍是租用村内小教堂充当课室,直至水塘路亚答屋校舍建竣。
之后在多名先贤及全体家长的精心策划和出钱出力下,共创中华国民学校,创立初期校舍简陋,经先贤向英政府征得原有校址兴建一所设备完善的校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停办4年。1945年,校舍被日军放火烧毁,战后,同年10月暂用日本人留下的板厂充当课室,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校友,再次联合家长和一班热心华教人士,重建中华国民学校。
该校董事长邱尔助表示,经历了91年的岁月洗礼,中华国民华小从全盛时期的400多名学生,降至今年的287名学生,其中逾30%为非华裔的友族学生,足见学校广受非华裔家长的“喜爱”,以及对华教有信心。
他说,中华国民华小尽管随著人口外迁,面对学生人数锐减的问题,但他坚信未来几年,学生人数将恢复至全盛时期,董事部也在近3年陆续提升软硬体设备,以及提升教学素质,做好万全准备,迎接全新美好的学校发展。
他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不讳言,中路镇随著周围大型发展区的开发,衍生不少华裔镇民外迁问题,迁至新大型发展区的年轻一族,他们的孩子也就近送入新住宅区内的华小就读,无形中分散了学生来源。
提升设备招生
“中路3哩至5哩的3大型物业发展区,即实达阿南、富豪苑及武吉拉惹的现代化城镇,当中实达阿南和富豪苑内设有从市区迁校的巴生滨华小学一校及二校,间接影响学生来源。”
不过,他有信心,中华国民的学生来源在未来不会再逐年减少,反而会逐年增加,因为实达阿南的发展计划开始衔接发展跨越中路镇后段,将兴建公寓与店屋单位,届时在人口增加后,滨一及滨二两间华小可能会面对学生爆满,学生则将转向就读中华国民华小。
“这也是中华国民学校未来发展的契机,董事部因此加紧脚步进行各项提升,包括教学素质和软硬体设备,为迎接学校未来增加学生,栽培优秀学生并塑造良好校誉作好准备。”
全面启动数码教学
中华国民华小展望未来,2013年底斥资逾10万令吉完成增设多功能讲堂,可容纳126人的讲堂,讲师以电脑技术向学生传达资讯。
2014年,学校计划重建食堂和增建校舍,筹募200万令吉改建一栋3层楼校舍,目前已筹获100多万令吉,并已于今年4月动工,预计明年4月启用。
邱尔助说,现有校地面积仅逾1英亩多,学校硬体建设已臻完善,但去年配合90周年校庆,董事部决定改建食堂增至3层楼校舍,底层作为食堂,2、3楼增作8间新课室及行政室。他说,该校“小而美”,并从2010年新学年起,全面启动数码多媒体教学,正式迈入精明课室发展,投入全新学习环境。他坚信,学校未来仍有发展的空间与突破的潜力,因此,董事部未雨绸缪,相继进行提升硬体设备工程。
友族学生补习华文
中华国民华小近年非华裔的友族学生倍增,为使学生更快掌握中文学习能力,2013年起增设补习班,让一二年级的友族学生补习华语课。
校长林和霖说,校方安排每周一二放学后,下午1时40分至3时10分上补习班,由学校华语老师负责特别指导华语科。“由于大部分友族学生为穆斯林,下午需另上宗教学校,但不影响家长对学校补习班的支持。学校仅象征性收取20令吉补习费,其余由家教协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