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汉语课堂上教到“吗”和“呢”的区别时,我都会先问问班上有没有来自庆尚道的学生。还记得以前学中世韩语时,得知古代的韩语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分别使用不同的词尾,而这种特点在现代韩语的标准语里已不复存在,衹有东南方言沿用至今。衹要用这一点来解释,庆尚道的学生就会点头如捣蒜,其他地区的学生多半也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既能感受到语言的有趣之处,也能帮助记忆。
各种语言的方言往往保留著一些古语的痕迹,越是偏僻的地区、交通越不发达,保留的古语成分可能就越多。此外,方言也承载著当地社会的文化情感,人们通过使用方言来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也以此为载体来传承祖辈的文化。
在推行标准语的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管有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标准语势力范围的扩大总是会“剥夺”人们使用方言的机会,更有甚者,还会直接取代方言,使其“绝种”。方言若是完全被标准语取代,留存在方言里的古语成分也将随之消失,珍贵的地方文化也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对方言进行调查研,想方设法保住方言的命脉。以马来西亚华社为例,如今的华裔青年对华语并不陌生,但对自身籍贯的方言却未必熟悉,即使能用来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也不一定能朗读书面语。在这种背景下,由庇能福建话协会发起的“讲福建话运动”(Speak Hokkien Campaign)正好能唤醒群众关注方言消亡的问题,从各个方面积极拯救马来西亚(主要是北马腔)的闽南话。
拯救方言,难免要对标准语的“过度渗透”进行批判,对蔑视方言的态度予以反击,如此方能“拨乱反正”。然而,这样的批判与反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如果衹是片面强调对己方有利的观点,甚至挑起不必要的对立,那对于方言运动本身恐怕会带来更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