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不同了。以前不管什么事情都衹能往肚子里吞,一辈子藏在心里;现在的年轻人则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好!”在著名主持人金济东(Kim Jedong)的脱口秀录影现场,一位老太太腼腆地对著话筒如是说道。
人们常说语言是人类赖以表情达意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偏偏就有许多讲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言不尽意”固然是无可避免的局限,不过缺乏把话说清楚讲明白的意愿,可能才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在韩国的这些年,常遇到“话说得不清不楚”而引起的误会。和一位留学北京的韩国学姐谈及此事,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她,将此归咎于韩国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不敢有话直说的性格。
当然,我认为这是个概率的问题,华人社会也不乏不敢直抒己见的人。有时候还未必是“不敢”,而是“不想”或“不要”,认为“无声胜有声”。有些话或许不必说得太直白,但那欲言又止或是“衹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态度,往往会让误会与偏见越来越深,最终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上周看到的期末课程评价里有这么一段话:“我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尤其是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使我对这门课更感兴趣。”我本来并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在马大念书时,很多同学都说我目光锐利、言辞刻薄,总是摆出一副冷傲的模样,避之唯恐不及,直到一起做小组报告后才改观。我也很少主动与陌生人说话,更不可能自发地与他人搞好关系。这些都是来到韩国以后才发生的变化。
有趣的是,我一直认为这是受韩国人影响的。刚到韩国时,身边总有许多陌生的韩国人主动释出善意、积极走进我的世界,其中不乏后来成为莫逆之交者。这完全颠覆了当年韩国老师给我灌输的“韩国人慢热”之既定观念。看来下学期我应该给学生们好好讲讲这些往事,并告诉他们:“你们‘本来’也不是这么冷漠的,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我们好好沟通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