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视汉字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是极端的国粹主义,那过度夸大汉字汉文重要性的人亦未必客观论事。上周的专栏里谈到了韩国一些反对恢复汉字教育者的问题,本周且换个角度,看看重视汉字者是否也有一些论述上的盲点。
中文媒体在提到韩国汉字或汉字词存废问题时最常用的字眼当属“去汉(中国)化”,我特别不喜欢这种说法。尤其是当“去汉化”一词隐约中带有贬义色彩后,更容易使问题的本质变得模糊。比方说,韩语里庄重地表示感谢可有两种说法:“gamsahamnida”和“gomap-seumnida”。前者是汉字词(“gamsa”即“感谢”),后者则是固有词。有些人刻意只用后者而摒弃前者,这或许也是所谓的“去汉化”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爱用固有词是为了彰显本民族的特色,何错之有?
在韩语词汇史上,词汇的“汉化”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大量汉语借词进入韩语。这些汉字词与固有词展开“激烈竞争”,结果往往是固有词“落败”,被汉字词所取代。例如现代韩语中有两套数词,一套是固有词系统,另一套则是汉字词系统,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可是固有词的那一套只能数到九十九,百、千、万、亿等都只能用汉字词“baek”、“cheon”、“man”、“eok”。其实,在中世韩语里,“百”、“千”均有对应的固有词,分别是“on”和“jeumeun”,只不过后来被汉字词所淘汰而已。
若“去汉化”可成为批判的对象,那“汉化”恐怕也难逃“文化侵蚀”之骂名,最后只会陷入双方互相攻击、各说各话的局面。真正了解韩语的人应该知道,汉字词和固有词各司其职,写作者或说话人按自身意愿选用即可,其中既无对错可言,亦无外人置喙之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