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则文,列出儿童亲近自然的50件事,我细细读了,发现我那两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做过这清单中百分之八十的事,再想想,这50件事情对城市孩子来说,要做到还真的要大费周章。
随手列几则:抱大树,听风吹树叶的声音、挖蚯蚓、看蚂蚁搬运食物、爬树、用木头、泥土或叶子做玩具、玩游戏——这些乡下孩子常做的事情,对城市孩子来说,除了没有机缘遇到“材料”也没有这么大的空间奔跑,更大的原因是:哪里来的这么多时间啊!
这是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组花费七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再结合国内外相关成果而提出的,负责人说:“这50件事涵盖了儿童发展的多种感观及能力,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基础。”
也许你会觉得这听起来很夸张,不就是抱抱大树,看看蚂蚁上树吗?有什么神奇的效果/疗效,能让孩子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呢。”
这几年来稍微接触了特殊教育领域,常常听治疗师们说起城市化的孩子因为少动(3岁就要在幼儿园乖乖学习的例子越来越多),生活空间的限制,所以有许多后天形成的问题,如感统失调,语言障碍,过动,甚至是某些学习障碍等,这些障碍都跟孩子们生活空间小和缺乏接触大自然有一些关联。
然而,家长们就算知道了多让孩子们徜徉在大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很重要,但要他们把孩子上安亲班,补习班或才艺班的时间换在大自然玩乐的时间,大部分的家长想必会摇头的。
记得我请一位投诉孩子有轻微过动的妈妈让孩子每天傍晚到游乐场玩一个小时,玩到出汗才回家,妈妈就试试看,三个星期后这位妈妈回来跟我说,孩子不再过动,能好好的在坐在椅子上听完课。
妈妈说:我本来觉得你说的这么容易,会有效吗?后来发现让孩子玩够了他真的能够安静下来。
真的,在育儿世界里,太多很简易又很有效的方法,只是家长们总是被广告忽悠,以为要给孩子最好的就一定要花大钱。
我的经验是,对孩子来说,150元的玩具比不上无需付费的海边的沙。